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国内外人车碰撞事故再现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外行人头部保护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国内外行人保护法规 | 第17-19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9-22页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课题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3 课题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轿车与行人碰撞事故再现理论研究 | 第22-30页 |
2.1 轿车与行人碰撞事故再现内容 | 第22-23页 |
2.1.1 轿车与行人碰撞事故再现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2.1.2 轿车与行人碰撞事故再现的任务 | 第22-23页 |
2.2 轿车与行人碰撞事故研究方法 | 第23页 |
2.2.1 实车碰撞试验 | 第23页 |
2.2.2 计算机仿真试验 | 第23页 |
2.3 多刚体动力学理论 | 第23-29页 |
2.3.1 多刚体坐标系 | 第23-24页 |
2.3.2 多刚体特性 | 第24-25页 |
2.3.3 多刚体运动方程 | 第25页 |
2.3.4 关节的定义 | 第25-26页 |
2.3.5 碰撞模型求解 | 第26-28页 |
2.3.6 PC-Crash软件介绍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轿车与行人碰撞事故特点分析 | 第30-36页 |
3.1 轿车与行人碰撞事故形态及位置 | 第30-31页 |
3.1.1 轿车与行人碰撞事故形态 | 第30页 |
3.1.2 行人碰撞接触位置 | 第30-31页 |
3.2 驾驶员及行人交通特点 | 第31-32页 |
3.2.1 碰撞事故中驾驶员特点 | 第31页 |
3.2.2 行人交通特点 | 第31-32页 |
3.3 人车碰撞事故中行人头部损伤机理及评价指标 | 第32-35页 |
3.3.1 行人损伤生物力学基础 | 第32页 |
3.3.2 头部损伤分类 | 第32-33页 |
3.3.3 人体头部损伤评价指标 | 第33-34页 |
3.3.4 简明伤害标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轿车与行人碰撞事故深度调查分析及再现研究 | 第36-59页 |
4.1 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内容及方法 | 第36-45页 |
4.1.1 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团队的组成 | 第36页 |
4.1.2 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工作流程 | 第36-37页 |
4.1.3 轿车与行人碰撞事故调查内容及数据采集 | 第37-45页 |
4.2 轿车与行人碰撞多刚体模型 | 第45-47页 |
4.2.1 轿车模型 | 第45-46页 |
4.2.2 行人模型 | 第46-47页 |
4.2.3 模型验证 | 第47页 |
4.3 事故案例信息 | 第47-51页 |
4.3.1 事故案例来源 | 第47页 |
4.3.2 相关参数定义 | 第47-48页 |
4.3.3 人车事故基本信息 | 第48-49页 |
4.3.4 案例再现举例 | 第49-51页 |
4.4 事故再现结果分析 | 第51-58页 |
4.4.1 车辆碰撞速度与行人抛距拟合及规律分析 | 第51-52页 |
4.4.2 车辆碰撞速度与行人头部碰撞参数拟合及规律分析 | 第52-54页 |
4.4.3 车辆碰撞速度与行人损伤指标拟合及规律分析 | 第54-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行人头部和发动机罩板有限元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第59-71页 |
5.1 行人头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5.1.1 头部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5.1.2 头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0页 |
5.1.3 头部模型材料的选择 | 第60-61页 |
5.2 发动机罩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1-63页 |
5.2.1 发动机罩板尺寸参数及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5.2.2 发动机罩板材料选择 | 第62页 |
5.2.3 发动机罩板模型属性 | 第62-63页 |
5.3 头部冲击发动机罩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 第63-70页 |
5.3.1 撞击速度改变对行人头部影响 | 第64-66页 |
5.3.2 撞击角度改变对行人头部影响 | 第66-68页 |
5.3.3 发动机罩板厚度对行人头部碰撞安全性影响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总结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