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4页 |
1.2.1 高新区产业集群成长研究 | 第15-17页 |
1.2.2 高新区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 第17-21页 |
1.2.3 高新区“二次创业”研究 | 第21-22页 |
1.2.4 高新区转型发展研究 | 第22-23页 |
1.2.5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 第23-24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第2章 国家自主创新与高新区转型发展理论溯源 | 第27-51页 |
2.1 国家自主创新与高新区转型发展的内涵 | 第27-37页 |
2.1.1 国家自主创新的概念及实现机制 | 第27-29页 |
2.1.2 高新区转型发展的概念及理论构成 | 第29-33页 |
2.1.3 高新区转型发展与国家自主创新的耦合关系 | 第33-37页 |
2.2 转型理论与高新区发展 | 第37-40页 |
2.2.1 转型理论的研究对象 | 第37-38页 |
2.2.2 转型理论范式及核心问题 | 第38-40页 |
2.2.3 高新区发展中的转型理论体现 | 第40页 |
2.3 演化理论与高新区发展 | 第40-47页 |
2.3.1 回归战略与高新区发展 | 第40-44页 |
2.3.2 国家阶段演化与高新区发展 | 第44-45页 |
2.3.3 区域演化与高新区发展 | 第45-47页 |
2.4 自组织理论与高新区发展 | 第47-50页 |
2.4.1 系统自组织的涵义与特征 | 第47-48页 |
2.4.2 自组织系统与高新区发展 | 第48页 |
2.4.3 高新区发展的自组织分析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高新区的阶段演化与路径偏差 | 第51-91页 |
3.1 高新区演化的阶段界定及特征 | 第51-63页 |
3.1.1 高新区相关因素的阶段性 | 第51-53页 |
3.1.2 高新区演化的逻辑斯谛曲线 | 第53-55页 |
3.1.3 高新区演化的阶段及内涵 | 第55-58页 |
3.1.4 基于突变论的高新区阶段转换 | 第58-60页 |
3.1.5 高新区阶段演化的典型特征 | 第60-63页 |
3.2 高新区阶段演化的动力机制 | 第63-71页 |
3.2.1 动力机制的概念与分类 | 第63-65页 |
3.2.2 高新区演化内源性动力 | 第65-69页 |
3.2.3 高新区演化外源性动力 | 第69-71页 |
3.3 世界典型园区的演化路径及启示 | 第71-78页 |
3.3.1 发达国家的高新区:硅谷 | 第71-74页 |
3.3.2 新型工业化国家的高新区:大德科技园 | 第74-75页 |
3.3.3 发展中国家的高新区:班加罗尔科技园 | 第75-76页 |
3.3.4 世界典型园区演化路径启示 | 第76-78页 |
3.4 我国高新区演化的路径偏差 | 第78-90页 |
3.4.1 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 第80-84页 |
3.4.2 整体发展定位异化 | 第84-86页 |
3.4.3 园区产业根植性弱 | 第86-87页 |
3.4.4 创新空间粗放经营 | 第87页 |
3.4.5 产业集聚两极分化 | 第87-89页 |
3.4.6 研发孵化功能弱化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4章 高新区转型发展目标细分与界面障碍 | 第91-108页 |
4.1 转型发展目标的确立原则与协调关系 | 第91-93页 |
4.1.1 转型发展目标确立原则 | 第91-92页 |
4.1.2 目标确立中的关系协调 | 第92-93页 |
4.2 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的转型发展目标架构 | 第93-97页 |
4.2.1 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概述 | 第93-94页 |
4.2.2 高新区转型发展目标细分架构 | 第94-97页 |
4.3 高新区转型发展目标的多级细分 | 第97-103页 |
4.3.1 基于优势培育的企业转型发展目标 | 第97-98页 |
4.3.2 基于两权优化的产业转型发展目标 | 第98-101页 |
4.3.3 基于空间改造的环境转型发展目标 | 第101-103页 |
4.4 转型发展目标实现的界面障碍 | 第103-107页 |
4.4.1 既有发展路径依赖 | 第104-105页 |
4.4.2 粗放管理体制惯性 | 第105-106页 |
4.4.3 价值链“低端锁定” | 第106-107页 |
4.4.4“边界阴影”束缚 | 第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5章 高新区转型发展基础的双维度评价 | 第108-146页 |
5.1 基于二象对偶的转型发展基础构成 | 第108-111页 |
5.1.1 二象对偶论的核心观点 | 第108-109页 |
5.1.2 转型发展基础的二象对偶表征 | 第109-111页 |
5.2 基础实象:创新体系成熟度评价体系 | 第111-127页 |
5.2.1 创新体系成熟度及其评价指标 | 第111-120页 |
5.2.2 创新体系成熟度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 第120-122页 |
5.2.3 要素比较优势的灰色关联评价 | 第122-125页 |
5.2.4 体系成熟度的测算与合成 | 第125-127页 |
5.3 基础虚象:创新效率两阶段评价体系 | 第127-134页 |
5.3.1 创新效率及其评价指标 | 第127-130页 |
5.3.2 创新效率测度方法选取 | 第130-132页 |
5.3.3 链式关联DEA两阶段模型构建 | 第132-134页 |
5.4 转型发展基础实证测算与分析 | 第134-145页 |
5.4.1 转型发展基础测算对象选取 | 第134-135页 |
5.4.2 创新体系成熟度测算与分析 | 第135-140页 |
5.4.3 两阶段创新效率测算与分析 | 第140-142页 |
5.4.4 转型发展基础的聚类与分析 | 第142-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6章 高新区转型发展的差异化路径设计 | 第146-173页 |
6.1 转型发展路径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 第146-150页 |
6.1.1 路径设计的“箭靶模型” | 第146-147页 |
6.1.2 路径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147-148页 |
6.1.3 路径设计的相关说明 | 第148-150页 |
6.2 基于生态位拓展的优势协作路径 | 第150-156页 |
6.2.1 生态位拓展下的优势协作路径内涵 | 第150-153页 |
6.2.2 优势协作路径推进的控制节点 | 第153-154页 |
6.2.3 实例分析:包头高新区的优势协作路径 | 第154-156页 |
6.3 基于产业链延展的特色聚焦路径 | 第156-161页 |
6.3.1 产业链延展下的特色聚焦路径内涵 | 第156-157页 |
6.3.2 产业特色聚焦路径的实现形式 | 第157-158页 |
6.3.3 实例分析:泰州高新区的特色聚焦路径 | 第158-161页 |
6.4 基于资源再开发的集约提效路径 | 第161-165页 |
6.4.1 资源再开发下的集约提效路径内涵 | 第161-162页 |
6.4.2 集约提效路径的实现形式 | 第162-163页 |
6.4.3 实例分析:东湖高新区的集约提效路径 | 第163-165页 |
6.5 基于高精尖引领的辐射联动路径 | 第165-172页 |
6.5.1 高精尖引领的辐射联动路径内涵 | 第166-167页 |
6.5.2 辐射联动路径推进的控制节点 | 第167-168页 |
6.5.3 实例分析:中关村的辐射联动路径 | 第168-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172-173页 |
第7章 转型发展路径实现的配套体系建设 | 第173-193页 |
7.1 路径实现的配套体系建设思路 | 第173-174页 |
7.2 路径实现的四大内构保障体系 | 第174-183页 |
7.2.1 转型意识推进体系 | 第174-176页 |
7.2.2 组织协调保障体系 | 第176-179页 |
7.2.3 科技孵化培育体系 | 第179-181页 |
7.2.4 成效考评管控体系 | 第181-183页 |
7.3 路径实现的四大外建服务体系 | 第183-192页 |
7.3.1 创新资金融通体系 | 第183-186页 |
7.3.2 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 第186-188页 |
7.3.3 技术交互协作体系 | 第188-190页 |
7.3.4 政策法律支持体系 | 第190-192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193页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93-196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93-194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94-195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95-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6页 |
致谢 | 第206-207页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与参研项目 | 第207-209页 |
附表 | 第209-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