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14-16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3 研究框架及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1.3.1 研究框架与具体内容安排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0-32页 |
2.1 自我决定理论综述 | 第20-22页 |
2.1.1 自我决定理论对动机的划分 | 第20-21页 |
2.1.2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 第21页 |
2.1.3 内化整合理论 | 第21-22页 |
2.2 相关专题文献综述 | 第22-32页 |
2.2.1 自主支持的指导风格 | 第22-24页 |
2.2.2 自主性动机 | 第24-25页 |
2.2.3 创新自我效能感 | 第25-26页 |
2.2.4 学习目标导向 | 第26-27页 |
2.2.5 创造力 | 第27-32页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32-38页 |
3.1 导师自主支持对研究生创造力的直接影响 | 第32页 |
3.2 导师自主支持对研究生创造力的间接影响 | 第32-34页 |
3.2.1 自主性动机的中介作用 | 第32-33页 |
3.2.2 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第33-34页 |
3.3 学习目标导向在自主支持与创造力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 第34-35页 |
3.4 性别在自主支持与创造力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 第35页 |
3.5 概念模型 | 第35-38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38-46页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8页 |
4.2 变量的测量 | 第38-40页 |
4.2.1 导师自主支持的测量 | 第38-39页 |
4.2.2 自主性动机的测量 | 第39页 |
4.2.3 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 第39页 |
4.2.4 学习目标导向的测量 | 第39-40页 |
4.2.5 创造力的测量 | 第40页 |
4.3 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 第40-41页 |
4.4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1-46页 |
4.4.1 聚合效度分析 | 第41-43页 |
4.4.2 区分效度分析 | 第43-44页 |
4.4.3 信度分析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 | 第46-56页 |
5.1 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5.2 回归分析 | 第47-52页 |
5.2.1 主效应检验 | 第47页 |
5.2.2 中介效应检验 | 第47-51页 |
5.2.3 调节效应检验 | 第51-52页 |
5.4 结果讨论 | 第52-56页 |
5.4.1 主效应结果 | 第53页 |
5.4.2 中介作用结果 | 第53-54页 |
5.4.3 调节效应结果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56-62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56-57页 |
6.2 理论启示 | 第57-58页 |
6.3 实践意义 | 第58-60页 |
6.3.1 导师层面 | 第59-60页 |
6.3.2 研究生培养单位层面 | 第60页 |
6.4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