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第2章 马克思劳动关系论题的历史演进 | 第21-40页 |
2.1 异化劳动与劳动关系论题的萌芽 | 第22-27页 |
2.1.1 《巴黎手稿》对德国古典哲学异化理论的批判 | 第22-24页 |
2.1.2 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 | 第24-26页 |
2.1.3 异化劳动的理论贡献及对后续思想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 唯物史观的创立与劳动关系论题的形成 | 第27-32页 |
2.2.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唯物史观的初步建构 | 第27-28页 |
2.2.2 围绕生产力概念的劳动主体关系研究 | 第28-30页 |
2.2.3 唯物史观的发展与劳动关系批判的问题域转向 | 第30-32页 |
2.3 劳动价值论的确立与劳动关系论题的成熟 | 第32-37页 |
2.3.1 《哲学的贫困》对劳动关系论题的实践性深化 | 第32-33页 |
2.3.2 劳动价值论的提出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面批判 | 第33-37页 |
2.4 劳动关系论题的不断完善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 第37-40页 |
2.4.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的提出 | 第37-38页 |
2.4.2 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 第38-40页 |
第3章 马克思劳动关系论题的主要内容 | 第40-48页 |
3.1 异化劳动理论与劳动关系 | 第40-42页 |
3.1.1 劳动的对象性关系与劳动异化 | 第40-41页 |
3.1.2 异化劳动的规定形式与劳动关系异化 | 第41-42页 |
3.2 劳动价值论与劳动关系 | 第42-44页 |
3.2.1 生产劳动是劳动社会形式的直接表现 | 第42-43页 |
3.2.2 劳动主体的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 第43-44页 |
3.3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与劳动关系 | 第44-48页 |
3.3.1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社会飞跃 | 第44-46页 |
3.3.2“自由王国”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 第46-48页 |
第4章 马克思劳动关系论题的当代解读 | 第48-56页 |
4.1 基于异化劳动理论的劳动关系解读 | 第48-50页 |
4.1.1 坚持公有制是劳动关系主体复归的必然道路 | 第48-49页 |
4.1.2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以人为本 | 第49-50页 |
4.2 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劳动关系解读 | 第50-53页 |
4.2.1 劳动关系中的主体价值决定按劳分配 | 第50-51页 |
4.2.2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以劳动权益和制度规范相统一 | 第51-53页 |
4.3 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的劳动关系解读 | 第53-56页 |
4.3.1 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 | 第53页 |
4.3.2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以自我发展与社会建设相结合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