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研究概述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案例选择依据 | 第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案例选择依据 | 第12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1.5 研究的预期创新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和制度背景 | 第15-25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1.1 代理理论 | 第15页 |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5-16页 |
2.1.3 监督效应假说 | 第16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2.2.1 定向增发折价现象 | 第16-18页 |
2.2.2 大股东“掏空”与“支持” | 第18-20页 |
2.2.3 定向增发的市场宣告效应 | 第20-21页 |
2.2.4 定向增发的长期绩效研究 | 第21-22页 |
2.3 制度背景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及定向增发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31页 |
3.1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现状 | 第25-27页 |
3.2 股权再融资不同方式的比较 | 第27-28页 |
3.3 定向增发现状分析 | 第28-29页 |
3.3.1 定向增发的认购对象 | 第28-29页 |
3.3.2 定向增发的认购形式 | 第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4 案例分析 | 第31-68页 |
4.1 案例背景 | 第31-34页 |
4.1.1 公司简介 | 第31页 |
4.1.2 增发模式选择 | 第31-34页 |
4.2 增发模式选择动因及运作方式 | 第34-52页 |
4.2.1 大股东定向增发模式(2009年) | 第34-43页 |
4.2.2 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模式(2011年) | 第43-52页 |
4.3 不同定向増发模式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第52-64页 |
4.3.1 盈利能力分析 | 第52-54页 |
4.3.2 偿债能力分析 | 第54-56页 |
4.3.3 成长能力分析 | 第56-59页 |
4.3.4 营运能力分析 | 第59-61页 |
4.3.5 补充检验 | 第61-64页 |
4.4 两次增发模式对比 | 第64-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8-7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8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