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0页 |
1.3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1.5.1 研究中的创新 | 第12页 |
1.5.2 研究中的不足 | 第12-13页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2.1.1 二元结构与资源配置效率 | 第13页 |
2.1.2 最优银行规模及规模效率 | 第13-14页 |
2.1.3 管理整合及生产效率 | 第14页 |
2.1.4 长尾理论及资源整合 | 第14页 |
2.2 商业银行效率研究 | 第14-17页 |
2.2.1 商业银行效率的界定 | 第15页 |
2.2.2 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2.3 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2.3.1 互联网金融的界定 | 第17-18页 |
2.3.2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关系研究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2.4.1 已有文献总结 | 第19-20页 |
2.4.2 已有文献不足 | 第20-21页 |
3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第21-32页 |
3.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 第21-22页 |
3.1.1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 第21页 |
3.1.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3.2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 第22-28页 |
3.2.1 第三方支付 | 第22-24页 |
3.2.2 P2P借贷 | 第24-25页 |
3.2.3 众筹融资 | 第25-26页 |
3.2.4 金融征信 | 第26页 |
3.2.5 网络理财 | 第26-28页 |
3.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28-31页 |
3.3.1 在支付领域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2 在融资领域的影响 | 第29页 |
3.3.3 在理财领域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4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效率影响的机理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效率分析 | 第32-44页 |
4.1 中国银行业基本情况 | 第32-37页 |
4.1.1 商业银行储蓄业务现状 | 第33-34页 |
4.1.2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现状 | 第34-35页 |
4.1.3 商业银行盈利现状分析 | 第35-37页 |
4.2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 第37-43页 |
4.2.1 生产率与效率的测算方法 | 第37-39页 |
4.2.2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4.2.3 我国商业银行生产率与效率分析 | 第40-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4-53页 |
5.1 变量定义 | 第44-47页 |
5.1.1 被解释变量 | 第44页 |
5.1.2 解释变量 | 第44-45页 |
5.1.3 控制变量 | 第45-47页 |
5.2 模型建立与检验 | 第47-48页 |
5.2.1 模型的建立 | 第47页 |
5.2.2 平稳性检验 | 第47-48页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8-52页 |
5.3.1 银行整体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5.3.2 两类银行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3-55页 |
6.1 全文研究结论 | 第53页 |
6.2 银行应对策略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