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2.1 手机依赖 | 第15-22页 |
2.1.1 手机依赖的概念 | 第15-17页 |
2.1.2 国内手机依赖行为研究的回顾 | 第17-20页 |
2.1.3 手机依赖的测量 | 第20-21页 |
2.1.4 手机依赖与手机成瘾 | 第21-22页 |
2.2 孤独感 | 第22-24页 |
2.2.1 孤独感的概念 | 第22-23页 |
2.2.2 孤独感的测量 | 第23页 |
2.2.3 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 | 第23-24页 |
2.3 现实社会支持 | 第24-27页 |
2.3.1 概念 | 第24-25页 |
2.3.2 测量 | 第25页 |
2.3.3 手机依赖与现实社会支持的关系 | 第25-27页 |
3 问题提出 | 第27-29页 |
3.1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3.1.1 手机依赖概念内容的界定不一致 | 第27页 |
3.1.2 国内有关手机依赖的实证研究不足,与理论研究严重不平衡 | 第27页 |
3.2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7-29页 |
4 研究设计 | 第29-31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4.2 研究工具 | 第30页 |
4.2.1 孤独感量表(UCLA) | 第30页 |
4.2.2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 第30页 |
4.2.3 现实社会支持(SSRS) | 第30页 |
4.3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5 研究结果 | 第31-39页 |
5.1 手机依赖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 第31-34页 |
5.1.1 高校学生手机依赖的总体特征 | 第31页 |
5.1.2 高校学生手机依赖的受教育程度差异比较 | 第31-32页 |
5.1.3 高校学生手机依赖的性别差异比较 | 第32-33页 |
5.1.4 高校学生手机依赖在生源所在地的差异比较 | 第33页 |
5.1.5 高校学生手机依赖在是否担任班干部方面的差异比较 | 第33-34页 |
5.2 高校学生孤独感、现实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 第34-37页 |
5.2.1 高校学生孤独感、手机依赖与现实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 第34-35页 |
5.2.2 手机依赖对前因变量的影响作用分析 | 第35-36页 |
5.2.3 是否手机依赖组的孤独感和现实社会支持的比较 | 第36-37页 |
5.3 现实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检验 | 第37-39页 |
6 综合分析与讨论 | 第39-45页 |
6.1 手机依赖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 第39-41页 |
6.1.1 高校学生手机依赖的总体特征 | 第39-40页 |
6.1.2 高校学生手机依赖的受教育程度差异比较 | 第40页 |
6.1.3 高校学生手机依赖的性别差异比较 | 第40-41页 |
6.1.4 高校学生手机依赖在生源所在地的差异比较 | 第41页 |
6.1.5 高校学生手机依赖在是否担任班干部方面的差异比较 | 第41页 |
6.2 高校学生孤独感、现实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 第41-44页 |
6.2.1 高校学生孤独感、手机依赖与现实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 第41页 |
6.2.2 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作用 | 第41-43页 |
6.2.3 现实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作用 | 第43-44页 |
6.2.4 是否手机依赖组的孤独感和现实社会支持的比较 | 第44页 |
6.3 现实社会支持调节作用分析 | 第44-45页 |
7 教育建议 | 第45-51页 |
7.1 学校层面的适时宣传和引导 | 第46-48页 |
7.2 家庭层面的关怀、互动和教育 | 第48页 |
7.3 个体层面的自我管理和约束 | 第48-50页 |
7.4 社会层面的网络规范与监管 | 第50-51页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1-55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8.2 研究创新 | 第51页 |
8.2.1 选题角度上 | 第51页 |
8.2.2 研究方法上 | 第51页 |
8.3 研究不足 | 第51-52页 |
8.4 思考与展望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