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4页 |
1.2.1 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险兆事件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对研究现状的分析 | 第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地铁施工险兆事件概念辨析及致因链分析 | 第17-31页 |
2.1 地铁施工安全管理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1.1 安全管理原理分析 | 第17-18页 |
2.1.2 地铁施工特点分析 | 第18-19页 |
2.1.3 地铁施工安全管理方法与原则分析 | 第19-20页 |
2.2 地铁施工险兆事件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2.2.1 地铁施工险兆事件内涵界定 | 第20-21页 |
2.2.2 地铁施工险兆事件与相关概念区分 | 第21-22页 |
2.2.3 地铁施工险兆事件与事故的关系分析 | 第22-24页 |
2.3 地铁施工事故致因理论 | 第24-30页 |
2.3.1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第24-27页 |
2.3.2 瑞士奶酪因果模型 | 第27-28页 |
2.3.3 “4M”理论 | 第28-29页 |
2.3.4 地铁施工险兆事件致因链构建 | 第29-30页 |
2.4 小结 | 第30-31页 |
3 地铁施工险兆事件致因因素分析 | 第31-49页 |
3.1 事故统计分析 | 第31-37页 |
3.1.1 按事故发生时间统计分析 | 第31-34页 |
3.1.2 按事故发生空间统计分析 | 第34页 |
3.1.3 按事故发生类型统计分析 | 第34-36页 |
3.1.4 事故统计分析结果 | 第36-37页 |
3.2 地铁施工险兆事件致因因素识别 | 第37-43页 |
3.2.1 扎根思想 | 第37-38页 |
3.2.2 识别步骤 | 第38-39页 |
3.2.3 致因因素识别 | 第39-43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43-48页 |
3.3.1 主轴式编码 | 第44-47页 |
3.3.2 选择式编码 | 第47-48页 |
3.3.3 饱和度检验 | 第48页 |
3.4 小结 | 第48-49页 |
4 地铁施工险兆事件致因模型构建 | 第49-63页 |
4.1 地铁施工险兆事件致因因素因果关系分析 | 第49-54页 |
4.1.1 人的因素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第49-50页 |
4.1.2 物的因素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第50-51页 |
4.1.3 环境的因素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第51-52页 |
4.1.4 管理的因素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第52-53页 |
4.1.5 地铁施工险兆事件致因因素因果关系模型构建 | 第53-54页 |
4.2 解释结构模型构建目的与原则 | 第54页 |
4.2.1 模型构建目的 | 第54页 |
4.2.2 模型构建原则 | 第54页 |
4.3 地铁施工险兆事件致因因素解释结构模型构建 | 第54-62页 |
4.3.1 模型构建步骤 | 第54-55页 |
4.3.2 模型构建过程 | 第55-61页 |
4.3.3 模型分析结果 | 第61-62页 |
4.4 小结 | 第62-63页 |
5 地铁施工险兆事件安全管理方案设计及实例应用 | 第63-76页 |
5.1 地铁施工险兆事件管控对策分析 | 第63-67页 |
5.1.1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 第63-64页 |
5.1.2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 第64-65页 |
5.1.3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编制和安全技术交底 | 第65-66页 |
5.1.4 安全生产检查监督 | 第66-67页 |
5.2 地铁施工险兆事件安全管理方案设计 | 第67-71页 |
5.2.1 方案设计原则 | 第68页 |
5.2.2 方案设计目标 | 第68-69页 |
5.2.3 方案设计 | 第69-71页 |
5.3 实例应用 | 第71-75页 |
5.3.1 存在问题 | 第71-72页 |
5.3.2 原因分析 | 第72-73页 |
5.3.3 改进措施及应用效果分析 | 第73-75页 |
5.4 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6-77页 |
6.1 结论 | 第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