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时代背景 | 第14-15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3.1 社会资本 | 第18页 |
1.3.2 乡村社会资本 | 第18-19页 |
1.3.3 乡村社区 | 第19-20页 |
1.3.4“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乡村建设模式 | 第20页 |
1.4 研究对象选择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21-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2-25页 |
第2章 社会资本与乡村发展建设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5-43页 |
2.1 国外社会资本理论内涵研究述评 | 第25-34页 |
2.1.1 社会资本概念及其理论演变 | 第25-26页 |
2.1.2 当代学者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 | 第26-30页 |
2.1.3 社会资本的不同网络连接形式 | 第30-31页 |
2.1.4 社会资本的功能与影响因素 | 第31-34页 |
2.2 国内社会资本与乡村发展建设研究述评 | 第34-41页 |
2.2.1 国内学者有关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 | 第34-36页 |
2.2.2 中国传统社会资本的生成与特点 | 第36-37页 |
2.2.3 转型时期的我国乡村社会资本 | 第37-39页 |
2.2.4 社会资本在乡村建设领域的发展 | 第39-4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自上而下”主导的乡建实证研究:广东省新兴县龙山塘村的乡村资本重塑与乡村建设 | 第43-67页 |
3.1 龙山塘村背景与概况 | 第43-50页 |
3.1.1 地理区位与环境状况 | 第43-45页 |
3.1.2 文化自然资源与旅游发展 | 第45-50页 |
3.2“示范标杆”建设下的乡村宜居环境营造 | 第50-60页 |
3.2.1“外部资源投入”与乡村建设的启动 | 第50-55页 |
3.2.2 社会力量的响应与乡村宜居环境营造 | 第55-60页 |
3.3 龙山塘乡村宜居建设中的经验与挑战 | 第60-65页 |
3.3.1“自上而下”的层级引领与制度创新经验 | 第61-63页 |
3.3.2 示范局限下的社会资本重塑断裂的挑战 | 第63-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自下而上”主导的乡建实证研究:海南省海口市博学村的社区营造与乡村建设 | 第67-92页 |
4.1 博学村背景与概况 | 第67-71页 |
4.1.1 地理区位与经济状况 | 第67-69页 |
4.1.2 村庄风貌与建设布局 | 第69-71页 |
4.2 台湾“桃米模式”借鉴下的社区营造 | 第71-83页 |
4.2.1 再造故乡引发的博学村乡村建设 | 第71-78页 |
4.2.2 曲折前进中的乡建困境与转变 | 第78-83页 |
4.3 博学村社区营造中的经验与挑战 | 第83-91页 |
4.3.1 乡村精英的引领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 第85-86页 |
4.3.2 个人力量的局限与利益短缺的挑战 | 第86-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5章 基于社区营造理念的乡村建设成功经验:台湾南投县桃米村 | 第92-106页 |
5.1 台湾社区发展历程的演变 | 第92-93页 |
5.2 桃米村的背景与概况 | 第93-95页 |
5.3 社区营造理念引领下的故乡重建 | 第95-99页 |
5.3.1 重建初期的救灾与安置 | 第96页 |
5.3.2 重建中期的转型与培力 | 第96-97页 |
5.3.3 重建后期的自力经营 | 第97-99页 |
5.4 桃米村乡村建设成功的经验 | 第99-104页 |
5.4.1 社区重建过程中社会资本的重塑 | 第99-103页 |
5.4.2 政府、社区与社会组织的紧密合作 | 第103-10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6章 社会资本重塑与乡村建设的比较研究及其思考 | 第106-130页 |
6.1 以政府主体主导的“自上而下”乡村建设实践 | 第106-114页 |
6.1.1 不同乡村建设实践下的阶段性特征 | 第106-111页 |
6.1.2“自上而下”乡村建设的参与主体与模式 | 第111-113页 |
6.1.3 政府主导下乡村建设的短板 | 第113-114页 |
6.2 以非政府主体为主导的“自下而上”乡村建设实践 | 第114-124页 |
6.2.1 不同乡村建设实践下的阶段性特征 | 第114-120页 |
6.2.2“自下而上”乡村建设的参与主体与模式 | 第120-122页 |
6.2.3 社会力量发展滞后下的不足 | 第122-124页 |
6.3 乡村社会资本重塑与乡村建设的比较及其思考 | 第124-129页 |
6.3.1 乡村建设与社会资本重塑模式比较 | 第124-126页 |
6.3.2 有关我国乡建与社会资本重塑的思考 | 第126-12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30-132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132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局限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9页 |
附录 | 第139-140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附件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