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乡村空间重构--以湖南省江华县桐冲口村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绪论第16-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8页
        1.1.1 现实背景:我国乡村空间重构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第16-17页
        1.1.2 理论背景:乡村空间问题与社会资本理论之契合第17-18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1.2.1 研究目的第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第19-20页
        1.3.1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3.2 研究内容第20页
    1.4 研究案例选择及资料来源第20-23页
        1.4.1 研究案例选择第20-21页
        1.4.2 资料来源第21-22页
        1.4.3 调查内容及访谈说明第22-23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3-25页
        1.5.1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5.2 研究框架第24-25页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5-26页
第二章 :研究综述第26-44页
    2.1 基本概念界定第26-29页
        2.1.1 乡村与乡村社区第26-27页
        2.1.2 空间与空间重构第27-29页
    2.2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第29-36页
        2.2.1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第29-32页
            2.2.1.1 社会资本概念第29-31页
            2.2.1.2 社会资本类型第31-32页
            2.2.1.3 社会资本层次第32页
        2.2.2 乡村社会资本研究第32-35页
            2.2.2.1 乡村社会资本探讨第32-33页
            2.2.2.2 乡村社会资本和乡村发展与建设第33-35页
        2.2.3 社会资本研究总结及本文研究视角选择第35-36页
    2.3 乡村空间重构研究第36-43页
        2.3.1 空间重构研究前沿视角——流动空间/地方空间研究第36-40页
            2.3.1.1 流动空间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第36-38页
            2.3.1.2 地方空间及其与流动空间关系研究第38-40页
        2.3.2 乡村空间重构的既有研究第40-41页
        2.3.3 乡村空间重构研究总结及本文研究视角选择第41-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桐冲口空间重构:以社会资本为主线的解析第44-70页
    3.1 桐冲口基本情况与空间重构困境第44-52页
        3.1.1 桐冲口基本情况第44-49页
        3.1.2 桐冲口空间重构面临的困境第49-52页
            3.1.2.1 综合发展资源供给不足第49页
            3.1.2.2 乡村空间重构方法实效不足第49-51页
            3.1.2.3 文化遗存传承堪忧第51页
            3.1.2.4 乡村社区组织薄弱第51-52页
    3.2 外部关系网络:为空间重构提供“外生动力”第52-60页
        3.2.1 外部关系网络变迁:封闭—开放第52-54页
        3.2.2 外部关系网络链接:整合社会力量、促进资源要素循环流动第54-59页
            3.2.2.1 制定旅游规划和产业布局计划,设定系统框架第54-56页
            3.2.2.2 引进资金与技术,提供资源初始动力第56-57页
            3.2.2.3 提升宣传力度与知名度,提供资源后续动力第57-59页
        3.2.3 小结第59-60页
    3.3 内部共享文化规范:为空间重构提供“内在引导”第60-63页
        3.3.1 内部共享文化规范变迁:断裂—重塑第60-61页
        3.3.2 内部共享文化规范重塑:规范村民行为、形成村庄营建共识第61-63页
            3.3.2.1 重塑社会文化自信,构建文化传承路径第61-62页
            3.3.2.2 重建乡村社区规范,形成生产生活空间营建共识第62-63页
        3.3.3 小结第63页
    3.4 内部关系网络:为空间重构提供“协调机制”第63-68页
        3.4.1 内部关系网络变迁:“原子化”—“组织化”第64-65页
        3.4.2 内部关系网络组织化:提供交流平台、协调村庄建设事宜第65-67页
            3.4.2.1 建立村民理事会,协调宜居建设事宜第65-67页
            3.4.2.2 建立农业种植合作社,协调产业发展建设第67页
        3.4.3 小结第67-68页
    3.5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四章: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桐冲口空间重构特征第70-90页
    4.1 社会资本视角下空间重构整体趋势第70-72页
        4.1.1 外部关系网络:促使乡村空间网络的跨地域化发展第70-71页
        4.1.2 内部共享文化规范和关系网络:促使乡村地方认同和空间的地域化发展第71-72页
    4.2 流动空间重构特征:信息经济社会网络跨地域化第72-78页
        4.2.1 联通型空间网络化,实现乡村认知度跃迁第72-73页
        4.2.2 交流型空间跳跃式拓展,带动经济网络化第73-76页
        4.2.3 精英组织空间支配化,集成网络中枢管理功能第76-78页
        4.2.4 小结第78页
    4.3 地方空间重构特征:生产生活空间的“地方化”嵌入式发展第78-85页
        4.3.1 居住空间集聚化,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第79-81页
        4.3.2 公共空间多元化,促进公共生活转型和村庄认同第81-82页
        4.3.3 生产空间休闲化,带动乡村特色文化旅游第82-83页
        4.3.4 小结第83-85页
    4.4 流动空间和地方空间的互动第85-88页
        4.4.1 流动空间实现资本积累,为地方空间建设提供支持第85-86页
        4.4.2 地方空间品质提升和特色挖掘,形成流动空间重构的基础第86-87页
        4.4.3 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的功能转换第87-88页
    4.5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第90-99页
    5.1 主要结论第90-94页
        5.1.1 扶贫过程中,村庄社会资本发生了本质性变迁第90-91页
        5.1.2 社会资本对乡村空间重构发挥重要作用第91-92页
        5.1.3 在社会资本影响下,乡村空间重构在流动空间和地方空间两层面展开第92-94页
    5.2 基于社会资本-空间视角的乡村发展与建设策略第94-97页
        5.2.1 需注重村庄外部网络链接,促进要素资源循环流动第94-95页
        5.2.2 需关注内部共享文化规范,强化合理道德规则,形成村庄宜居营建共识第95-96页
        5.2.3 需关注多样化组织形成,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集体化行动第96页
        5.2.4 乡村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协同化重构策略第96-97页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4页
附录一: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表(节选)第104-105页
附录二:村庄社会资本变化访谈提纲第105-106页
附录三:访谈记录(节选)第106-108页
附录四:村庄基本情况摸底调查第108-110页
附录五:桐冲口村三年扶贫攻坚重点工程计划表第110-11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城市文化类建筑中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研究
下一篇: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乡村建设研究--以广东省新兴县龙山塘村和海南省海口市博学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