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13-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动态概述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动态概述 | 第15-19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众创空间与产业集聚区更新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40页 |
2.1 众创空间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第21-34页 |
2.1.1 众创空间的内涵及外延 | 第21页 |
2.1.2 众创空间的理论支撑 | 第21-24页 |
2.1.3“创客”群体及其需求分析 | 第24-25页 |
2.1.4 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及特征与类型 | 第25-34页 |
2.2 产业集聚区更新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34-39页 |
2.2.1 城市更新相关理论综述 | 第34-35页 |
2.2.2 产业集聚区更新发展理论 | 第35-38页 |
2.2.3 低效用地相关理论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产业集聚区低效用地提中的众创空间营造研究 | 第40-61页 |
3.1 产业集聚区低效用地提升的困境 | 第40-41页 |
3.1.1 产业效益困境 | 第40页 |
3.1.2 集约利用困境 | 第40页 |
3.1.3 可持续发展困境 | 第40-41页 |
3.2 众创空间在产业集聚区低效用地提升中的价值 | 第41-43页 |
3.2.1 众创空间促进产业提升 | 第42页 |
3.2.2 众创空间提升用地集约效率 | 第42-43页 |
3.2.3 众创空间保障持续发展 | 第43页 |
3.3 产业集聚区低效用地提升中的众创空间营造研究 | 第43-59页 |
3.3.1 选址与布局 | 第43-46页 |
3.3.2 产业规划 | 第46-47页 |
3.3.3 土地利用 | 第47-49页 |
3.3.4 空间组织 | 第49-59页 |
3.3.5 组织运营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基于众创空间营造的广州科学城产业集聚区低效用地提升研究 | 第61-103页 |
4.1 广州科学城产业集聚区提升背景 | 第61-64页 |
4.1.1 发展沿革及现状 | 第61-63页 |
4.1.2 提升需求分析 | 第63-64页 |
4.2 广州科学产业集聚区低效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 | 第64-73页 |
4.2.1 土地利用效率内涵及其评价原则 | 第64-65页 |
4.2.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65-66页 |
4.2.3 指标权重确定以及评价结果 | 第66-73页 |
4.3 广州科学城产业集聚区众创空间发展适宜性评价 | 第73-78页 |
4.3.1 众创空间发展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 | 第73-76页 |
4.3.2 适于众创空间发展的低效用地确定 | 第76-78页 |
4.4 基于众创空间营造的广州科学城低效用地提升路径研究 | 第78-85页 |
4.4.1 网络布局、节点引领 | 第78-79页 |
4.4.2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 第79-81页 |
4.4.3 功能混合、土地集约 | 第81页 |
4.4.4 空间规划、环境更新 | 第81-82页 |
4.4.5 制度建设、运营保障 | 第82-85页 |
4.5 基于众创空间营造的广州科学城低效用地提升实证 | 第85-102页 |
4.5.1 优宝科技园有限公司(5 号地块) | 第86-92页 |
4.5.2 科学城创意大厦C区(10 号地块) | 第92-98页 |
4.5.3 广州南科集成电子有限公司(11 号地块) | 第98-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5.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附录 | 第109-117页 |
攻读博/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附件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