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34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电致变色概述 | 第15-19页 |
1.2.1 电致变色的定义及发展历史 | 第15-16页 |
1.2.2 电致变色材料的分类 | 第16-17页 |
1.2.3 导电聚合物电致变色机理 | 第17-18页 |
1.2.4 电致变色材料的应用领域 | 第18-19页 |
1.3 噻吩类导电聚合物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 | 第19-23页 |
1.3.1 噻吩类导电聚合物的制备 | 第19-21页 |
1.3.2 噻吩类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4 D-A型共轭导电聚合物在电致变色中的应用 | 第23-30页 |
1.4.1 低禁带的D-A型电致变色聚合物 | 第23-26页 |
1.4.2 中性态绿色D-A型电致变色聚合物 | 第26-29页 |
1.4.3 中性态黑色D-A型电致变色聚合物 | 第29-30页 |
1.5 聚合物电致变色材料的性能表征参数 | 第30-31页 |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31-34页 |
第二章 D-A型与非D-A型材料的化学聚合及其光电性能对比研究 | 第34-52页 |
2.1 设计思路 | 第34-3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6-3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2.2.3 2,5-二(癸氧基)-1,4-二溴苯的合成 | 第36-37页 |
2.2.4 π-共轭导电聚合物的合成与提纯 | 第37-38页 |
2.2.5 聚合物膜的制备 | 第38-39页 |
2.2.6 聚合物膜的性能测试体系 | 第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50页 |
2.3.1 电化学性能 | 第39-43页 |
2.3.2 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表征 | 第43页 |
2.3.3 聚合物溶液及其薄膜的光学特性 | 第43-45页 |
2.3.4 聚合物分子前线轨道量化计算 | 第45-46页 |
2.3.5 聚合物膜的光谱电化学性能 | 第46-49页 |
2.3.6 聚合物膜的电致变色性能 | 第49-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侧基强吸电子基团对D-A型聚合物电致变色性能影响研究 | 第52-71页 |
3.1 设计思路 | 第53-5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4-57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3.2.2 PTBTB聚合物的合成 | 第54-55页 |
3.2.3 PTBTB-F聚合物的合成 | 第55-56页 |
3.2.4 PTBTB和PTBTB-F聚合物膜的制备 | 第56-57页 |
3.2.5 PTBTB和PTBTB-F聚合物膜的电化学测试体系 | 第5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9页 |
3.3.1 PTBTB和PTBTB-F电化学性能 | 第57-61页 |
3.3.2 PTBTB和PTBTB-F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表征 | 第61页 |
3.3.3 PTBTB和PTBTB-F聚合物溶液及其薄膜的光学特性 | 第61-64页 |
3.3.4 PTBTB和PTBTB-F聚合物分子前线轨道量化计算 | 第64-65页 |
3.3.5 PTBTB和PTBTB-F聚合物膜的光谱电化学性能 | 第65-67页 |
3.3.6 PTBTB和PTBTB-F聚合物膜的电致变色性能 | 第67-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基于喹喔啉和EDOT结构电致变色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 第71-86页 |
4.1 设计思路 | 第72-7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3-77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73-74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74页 |
4.2.3 3,6-二溴-1,2-苯二胺(2)的合成 | 第74页 |
4.2.4 1,2-二(5-甲基2呋喃基)乙二酮(5)的合成 | 第74-75页 |
4.2.5 2,3-二(5-甲基2呋喃基)-5,8-二溴喹喔啉(6)的合成 | 第75页 |
4.2.6 MFEQ单体的合成 | 第75-76页 |
4.2.7 电化学聚合制备PMFEQ聚合物膜 | 第76-7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5页 |
4.3.1 电化学聚合 | 第77页 |
4.3.2 PMFEQ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质表征 | 第77-79页 |
4.3.3 PMFEQ聚合物的电化学稳定性研究 | 第79-80页 |
4.3.4 PMFEQ聚合物膜的形貌 | 第80页 |
4.3.5 MFEQ单体及其聚合物的光学特性 | 第80-81页 |
4.3.6 PMFEQ聚合物的分子前线轨道量化计算 | 第81-82页 |
4.3.7 PMFEQ聚合物膜的光谱电化学性能 | 第82-84页 |
4.3.8 PMFEQ聚合物膜的电致变色性能 | 第84-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不同噻吩供体单元对D-A型聚合物材料光电性能的影响 | 第86-107页 |
5.1 设计思路 | 第87-8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8-93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88-89页 |
5.2.2 3,6-二溴-1,2-苯二胺(2)的合成 | 第89页 |
5.2.3 糠偶酰(5)的合成 | 第89页 |
5.2.4 2,3-二(2-呋喃基)-5,8-二溴喹喔啉(6)的合成 | 第89-90页 |
5.2.5 FTQ、FETQ和FMTQ单体的合成 | 第90-93页 |
5.2.6 电化学聚合制备导电聚合物薄膜 | 第9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5页 |
5.3.1 电化学聚合 | 第93-94页 |
5.3.2 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质表征 | 第94-96页 |
5.3.3 聚合物膜的电化学稳定性 | 第96-98页 |
5.3.4 聚合物膜的表面形貌特征 | 第98-99页 |
5.3.5 单体和聚合物的光学吸收特性 | 第99-100页 |
5.3.6 分子前线轨道量化计算 | 第100-101页 |
5.3.7 聚合物膜的光谱电化学性能 | 第101-104页 |
5.3.8 聚合物膜的电致变色性能 | 第104-10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电化学共聚制备中性态黑色电致变色材料 | 第107-124页 |
6.1 设计思路 | 第108-110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10-113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110页 |
6.2.2 EDBT单体的合成 | 第110-111页 |
6.2.3 MTTP单体的合成 | 第111-113页 |
6.2.4 电化学聚合制备导电聚合物薄膜 | 第113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22页 |
6.3.1 电化学聚合制备PEDBT和PMTTP聚合物膜 | 第113-114页 |
6.3.2 PEDBT和PMTTP聚合物膜的光学性能 | 第114-115页 |
6.3.3 单体比例对共聚物薄膜光学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6.3.4 电化学共聚 | 第116-117页 |
6.3.5 ECP-3 共聚物薄膜的电化学性质表征 | 第117-119页 |
6.3.6 ECP-3 共聚物薄膜的电化学稳定性 | 第119页 |
6.3.7 ECP-3 共聚物薄膜的光谱电化学性能 | 第119-121页 |
6.3.8 ECP-3 共聚物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 | 第121-12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作者简介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