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评述 | 第12-15页 |
(一)网络文学改编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二)IP电影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问题 | 第15页 |
四、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 第15页 |
五、研究创新性 | 第15页 |
六、研究局限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网络文学IP电影发展历程 | 第17-29页 |
第一节 网络文学IP电影的概念界定 | 第17-22页 |
一、网络文学概念 | 第17-19页 |
二、IP电影概念 | 第19-20页 |
三、网络文学IP电影——一种新的文化构成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网络文学IP电影的发展历程 | 第22-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网络文学IP电影发展环境分析 | 第29-39页 |
第一节 限制性与引导性政策兼有的政治环境 | 第29-31页 |
第二节“互联网+”与电影产业生态融合的经济环境 | 第31-33页 |
第三节 消费文化语境下受众审美转变的文化环境 | 第33-35页 |
第四节 完善电影工业体系开端的技术环境 | 第35-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以《寻龙诀》为例分析网络文学IP电影转化因素 | 第39-49页 |
第一节 电影《寻龙诀》自身概况 | 第39页 |
第二节 《寻龙诀》创作特点分析 | 第39-42页 |
一、开辟国产电影新类型——寻宝探险类电影 | 第40-41页 |
二、打造工业化创作范本——工匠式精美视觉奇观 | 第41页 |
三、中华民族的文化寻根之路——传统元素引共鸣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寻龙诀》运营方式特点分析 | 第42-48页 |
一、电影品牌运营 | 第43-44页 |
二、组合运营方式 | 第44-46页 |
三、网络运营方式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网络文学IP电影的积极意义和问题探析 | 第49-53页 |
第一节 网络文学IP电影的积极意义 | 第49-50页 |
一、中国电影创作折射的文化审美转变 | 第49页 |
二、泛娱乐运作模式下开启中国商业电影新创作模式 | 第49-50页 |
三、实现跨媒介合作与转换,全维度电影运营 | 第50页 |
第二节 网络文学IP电影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 第50-52页 |
一、娱乐化现象严重 | 第51页 |
二、IP资源不合理开发 | 第51-52页 |
三、IP衍生品开发不足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网络文学IP电影实践发展动向 | 第53-63页 |
第一节 建构持续“内容力”——超级IP的原点和缘起 | 第53-55页 |
一、可转化性——用跨界因素结构生成新内容 | 第53-54页 |
二、可延伸性——基于产业链的潜在价值开发模式 | 第54页 |
三、可渗透性——用原生IP开发促进多平台价值化 | 第54-55页 |
第二节 集聚IP用户——亚文化社群助推超级IP | 第55-57页 |
一、万物互联下的亚文化社群 | 第55-56页 |
二、网络文化社群下的IP电影孵化 | 第56-57页 |
第三节IP簇商业模式——超级IP的引爆法则 | 第57-61页 |
一、IP簇在商业中的运用 | 第57-58页 |
二、IP簇在影视剧中的运用 | 第58-59页 |
三、网络文学IP电影可引入IP簇引爆法则 | 第59-61页 |
第四节 营造互动“场景化”——把握场景造物的动能逻辑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件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