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某工程钢结构节点的抗震性能模拟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0-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2页
        1.1.2 选题意义第12-13页
    1.2 钢结构住宅的优势第13-14页
    1.3 H—H型节点常用的连接类型第14-15页
    1.4 H—H型节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4.1 H—H型节点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2 H—H型节点的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3 问题的提出第18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第18-19页
        1.5.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2 创新点第19页
    1.6 本文的结构第19-21页
第二章 新型节点的设计第21-33页
    2.1 工程背景及设计依据第21-22页
    2.2 节点连接件的设计计算第22-32页
        2.2.1 节点连接件与柱的拼接设计计算第23-25页
        2.2.2 节点连接件与梁的拼接设计计算第25-27页
        2.2.3 节点连接件的形式第27-28页
        2.2.4 螺栓间距第28-29页
        2.2.5 节点尺寸第29-31页
        2.2.6 试件规格参数第31-32页
    2.3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节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3-41页
    3.1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的简介第33页
    3.2 有限元的非线性理论第33-35页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5-40页
        3.3.1 有限元模型建立的方法第35页
        3.3.2 单元类型选取第35-36页
        3.3.3 钢材本构关系第36-37页
        3.3.4 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第37-39页
        3.3.5 接触、约束及边界条件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节点的静力性能分析第41-76页
    4.1 加载制度第41页
    4.2 节点性能分析的相关物理量第41-44页
        4.2.1 节点的连接特性定义第41-43页
            4.2.1.1 常用的半刚性连接第42-43页
        4.2.2 节点的转动刚度定义第43页
        4.2.3 节点的极限弯矩定义第43-44页
    4.3 节点的静力计算结果分析第44-51页
        4.3.1 节点的连接特性第45页
        4.3.2 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第45-46页
        4.3.3 节点关键部位的应力状态分析第46-49页
            4.3.3.1 梁的应力状态分析第46-47页
            4.3.3.2 节点连接件的应力状态分析第47-48页
            4.3.3.3 柱的应力状态分析第48-49页
        4.3.4 节点的承载力分析第49-51页
    4.4 各参数变化对节点静力性能的影响第51-71页
        4.4.1 梁柱的强度等级(SG)对节点静力性能的影响第51-53页
        4.4.2 节点连接件梁翼缘连接板(BFCP)厚度对节点静力性能的影响第53-56页
        4.4.3 节点连接件柱翼缘连接板(CFCP)厚度对节点静力性能的影响第56-59页
        4.4.4 梁翼缘(BFP)厚度对节点静力性能的影响第59-62页
        4.4.5 梁腹板(BWP)厚度对节点静力性能的影响第62-66页
        4.4.6 柱翼缘(CFP)厚度对节点静力性能的影响第66-68页
        4.4.7 柱腹板(CWP)厚度对节点静力性能的影响第68-71页
    4.5 破坏形态分析第71-72页
    4.6 “L”型节点的静力性能分析第72-75页
        4.6.1 “L”型节点的有限元模型第72-73页
        4.6.2 “L”型节点的应力状态分析第73-74页
        4.6.3 “L”型节点的相关曲线分析第74-75页
    4.7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第76-112页
    5.1 加载制度第76-78页
    5.2 节点在循环往复加载下的计算结果分析第78-84页
        5.2.1 滞回曲线第78-79页
            5.2.1.1 梁端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第78-79页
        5.2.2 骨架曲线第79-80页
        5.2.3 延性系数第80-81页
        5.2.4 耗能第81-82页
        5.2.5 节点的应力状态分析第82-84页
    5.3 各参数变化对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第84-106页
        5.3.1 梁柱的强度等级(SG)对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第84-85页
        5.3.2 节点连接件梁翼缘连接板(BFCP)厚度对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第85-89页
        5.3.3 节点连接件柱翼缘连接板(CFCP)厚度对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第89-92页
        5.3.4 梁翼缘(BFP)厚度对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第92-96页
        5.3.5 梁腹板(BWP)厚度对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第96-100页
        5.3.6 柱翼缘(CFP)厚度对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第100-103页
        5.3.7 柱腹板(CWP)厚度对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第103-106页
    5.4 破坏形态分析第106-107页
    5.5 “L”型节点的滞回性能分析第107-110页
        5.5.1 “L”型节点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第107-109页
        5.5.2 “L”型节点的应力状态分析第109-110页
    5.6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114页
    6.1 结论第112-113页
    6.2 展望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原山地城市绿地分布特征及演变研究--以昆明市为例
下一篇:钢结构火灾损伤识别及安全性鉴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