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洞口段施工方法优化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双洞隧道施工顺序 | 第12-14页 |
1.2.2 偏压隧道 | 第14-15页 |
1.2.3 小净距隧道与中夹岩 | 第15-16页 |
1.3 工程概况 | 第16-18页 |
1.3.1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1.3.2 地层岩性 | 第17-18页 |
1.3.3 地质构造 | 第18页 |
1.3.4 地震 | 第18页 |
1.4 隧道设计 | 第18-19页 |
1.4.1 隧道内轮廓 | 第18-19页 |
1.4.2 开挖支护设计 | 第19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围岩工程特性研究 | 第21-26页 |
2.1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的原理 | 第22页 |
2.2 样品采集及制备 | 第22-23页 |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3-26页 |
第3章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 | 第26-37页 |
3.1 监控量测的内容 | 第26-29页 |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9-36页 |
3.2.1 地表沉降 | 第29-32页 |
3.2.2 拱顶沉降分析 | 第32-34页 |
3.2.3 水平收敛分析 | 第34-36页 |
3.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偏压隧道施工方法优选 | 第37-55页 |
4.1 四种工法介绍 | 第37-40页 |
4.1.1 全断面法 | 第37-38页 |
4.1.2 台阶法 | 第38-39页 |
4.1.3 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 | 第39页 |
4.1.4 中隔墙法 | 第39-40页 |
4.2 模型建立与开挖方案 | 第40-43页 |
4.2.1 基本假设 | 第40-41页 |
4.2.2 模型尺寸 | 第41-42页 |
4.2.3 材料参数选取 | 第42页 |
4.2.4 开挖方案介绍 | 第42-43页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3-53页 |
4.3.1 围岩应力 | 第43-45页 |
4.3.2 围岩位移 | 第45-50页 |
4.3.3 掌子面挤出位移 | 第50-51页 |
4.3.4 围岩塑性区 | 第51-52页 |
4.3.5 掌子面围岩塑性区 | 第52-53页 |
4.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顺序研究 | 第55-66页 |
5.1 模型建立 | 第55-57页 |
5.1.1 模型尺寸 | 第55-56页 |
5.1.2 开挖方案设计 | 第56-57页 |
5.2 计算结果比较 | 第57-64页 |
5.2.1 围岩位移 | 第57-61页 |
5.2.2 中夹岩特征点位移 | 第61-62页 |
5.2.3 围岩塑性区 | 第62-64页 |
5.3 小结 | 第64-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