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电池包安全性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结构动力学及可靠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8-19页 |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复杂系统认知下的电池包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 | 第21-30页 |
2.1 电池包系统的复杂性 | 第21-23页 |
2.2 复杂系统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2.3 电池包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 | 第26-28页 |
2.4 基于结构振动安全性的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随机振动对电池包内部触点工作可靠性影响试验 | 第30-44页 |
3.1 试验背景 | 第30-33页 |
3.1.1 电池包的电触点连接特点 | 第31-32页 |
3.1.2 电连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2-33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35-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电池包精细化动力学建模与验证 | 第44-65页 |
4.1 建模技术路线 | 第44-45页 |
4.2 接触模态理论 | 第45-48页 |
4.3 建模试验方法 | 第48-54页 |
4.3.1 电池单体压缩试验 | 第48-51页 |
4.3.2 电池包壳体模态试验 | 第51-53页 |
4.3.3 电池包装配体模态试验 | 第53-54页 |
4.4 建模数值方法 | 第54-64页 |
4.4.1 实例电池包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6-58页 |
4.4.2 电池单体压缩仿真 | 第58-59页 |
4.4.3 壳体自由模态仿真 | 第59-60页 |
4.4.4 接触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60-62页 |
4.4.5 3 种动力学模型的对比 | 第62-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随机振动与冲击条件下电池包动力学响应分析 | 第65-78页 |
5.1 分析流程 | 第65-66页 |
5.2 随机振动理论 | 第66-69页 |
5.2.1 随机响应的求解 | 第66-68页 |
5.2.2 动应力三区间法 | 第68-69页 |
5.3 模型参数设置 | 第69-70页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0-77页 |
5.4.1 稳态工况动应力分析 | 第71-74页 |
5.4.2 冲击工况动应力分析 | 第74-75页 |
5.4.3 稳态工况加速度分析 | 第75-76页 |
5.4.4 冲击工况加速度分析 | 第76-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电池包振动安全性评价及结构优化 | 第78-101页 |
6.1 振动安全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78-82页 |
6.1.1 基于熵权值法的评价模型 | 第79-80页 |
6.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80-82页 |
6.2 多目标优化基本理论 | 第82-84页 |
6.3 满足双目标的板厚优化 | 第84-92页 |
6.3.1 试验设计及多方案评价 | 第84-88页 |
6.3.2 主效应分析 | 第88-89页 |
6.3.3 近似模型的建立 | 第89-91页 |
6.3.4 优化数学模型 | 第91页 |
6.3.5 优化结果分析 | 第91-92页 |
6.4 满足双目标的材料优化 | 第92-98页 |
6.4.1 PDCPD材料简介及力学拉伸试验 | 第93-95页 |
6.4.2 试验设计及近似模型建立 | 第95-96页 |
6.4.3 数学模型及优化结果 | 第96-98页 |
6.5 吊耳位置优化 | 第98-10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附件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