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构造论文--桥基论文--桩基论文

轻型桩基桥台的地震土压力理论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1.1 引言第12-14页
    1.2 桥台抗震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极限平衡法第14-15页
        1.2.2 弹性波理论第15-16页
        1.2.3 整体有限元第16页
        1.2.4 试验研究第16-17页
    1.3 本文研究主要工作内容第17页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第17-19页
第2章 地震土压力理论第19-35页
    2.1 概述第19页
    2.2 地震土压力研究现状第19-22页
        2.2.1 地震土压力研究在国外的发展第19-20页
        2.2.2 地震土压力研究在国内的发展第20-22页
    2.3 各国规范地震土压力计算方法第22-29页
        2.3.1 中国规范第22-26页
        2.3.2 日本规范第26-27页
        2.3.3 欧洲规范第27-29页
        2.3.4 美国规范第29页
    2.4 地震土压力对比第29-34页
        2.4.1 国内地震土压力计算方法对比第30-32页
        2.4.2 国内与国外地震土压力计算方法对比第32-33页
        2.4.3 限制位移桥台地震土压力对比第33-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桩基桥台有限元模型动力人工边界第35-49页
    3.1 概述第35-36页
    3.2 基于衰减的平面散射波的粘弹性人工边界第36-39页
        3.2.1 二维切向粘弹性动力人工边界第37-38页
        3.2.2 二维法向粘弹性动力人工边界第38-39页
    3.3 粘弹性人工边界的实现第39-44页
        3.3.1 粘弹性人工边界在ANSYS里的实现第39-40页
        3.3.2 粘弹性人工边界的验证第40-44页
    3.4 地震动输入的实现第44-46页
        3.4.1 地震动输入的理论第44-45页
        3.4.2 粘弹性人工边界条件下地震动输入验证第45-46页
    3.5 地震动输入方法与人工边界的相互作用第46-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桩基桥台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地震响应第49-62页
    4.1 概述第49页
    4.2 成层地基的一维反演分析第49-52页
    4.3 桩基桥台动力响应模型建立第52-57页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2-53页
        4.3.2 模型参数与网格划分第53-54页
        4.3.3 输入地震波的基线修正第54-55页
        4.3.4 模型阻尼的确定第55-56页
        4.3.5 模型边界条件第56-57页
    4.4 土体-桥台的模态分析第57-58页
    4.5 土体-桥台体系的动力响应分析第58-61页
        4.5.1 桥台顶部位移时程第58-59页
        4.5.2 桩的剪力分布第59-60页
        4.5.3 桩的弯矩分布第60-61页
    4.6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5章 桩基桥台地震响应的参数研究第62-83页
    5.1 概述第62页
    5.2 建模过程第62-63页
    5.3 桩基桥台动力响应分析第63-68页
        5.3.1 桩基桥台重力作用结果第63-65页
        5.3.2 桩基桥台动力响应结果第65-68页
    5.4 不同地震波的影响第68-69页
        5.4.1 地震波的选取第68页
        5.4.2 不同地震波的响应结果第68-69页
    5.5 台背摩擦的影响第69-71页
    5.6 地震峰值加速度第71-76页
        5.6.1 不同地震峰值加速度响应结果第71-72页
        5.6.2 有限元与规范计算结果的比较第72-75页
        5.6.3 限定位移的桥台动土压力计算方法对比第75-76页
    5.7 梁对桥台动土压力的影响第76-81页
        5.7.1 模型建立第76-77页
        5.7.2 不同梁质量对桥台动土压力的影响第77-78页
        5.7.3 桥台线性刚度对动土压力的影响第78-80页
        5.7.4 考虑梁段影响时土压力作用点位置的确定第80-81页
    5.8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成果与结论第83-84页
    研究展望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砂卵石土地层山岭隧道洞口段的施工力学研究
下一篇:考虑快速公交运行的交通流建模与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