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形成机理与分布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前言 | 第10-2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1.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1-22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2 辽河西部凹陷页岩发育地质背景 | 第23-41页 |
2.1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4-26页 |
2.1.1 沙四段 | 第24页 |
2.1.2 沙三段 | 第24-26页 |
2.1.3 沙一二段和东营组 | 第26页 |
2.2 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26-27页 |
2.2.1 构造特征 | 第26-27页 |
2.2.2 构造演化 | 第27页 |
2.3 页岩沉积相特点 | 第27-38页 |
2.3.1 单井相分析及连井对比 | 第27-33页 |
2.3.2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33-38页 |
2.4 暗色页岩空间展布 | 第38-41页 |
3 辽河西部凹陷页岩地化特征及有效性 | 第41-83页 |
3.1 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41-65页 |
3.1.1 沙四段 | 第42-46页 |
3.1.2 沙三下亚段 | 第46-50页 |
3.1.3 沙三中亚段 | 第50-53页 |
3.1.4 沙三上亚段 | 第53-57页 |
3.1.5 沙二段和沙一段 | 第57-61页 |
3.1.6 沙河街组地化特征小结 | 第61-65页 |
3.2 富有机质页岩层段识别 | 第65-79页 |
3.2.1 有效页岩的识别方法 | 第65-76页 |
3.2.2 富有机质页岩连井对比 | 第76-79页 |
3.3 富有机质泥页岩平面展布 | 第79-83页 |
3.3.1 沙四段 | 第79-80页 |
3.3.2 沙三段 | 第80-81页 |
3.3.3 沙二段和沙一段 | 第81-83页 |
4 页岩储集物性特征及含油量 | 第83-107页 |
4.1 页岩岩石矿物特征 | 第83-90页 |
4.1.1 沙四段 | 第83-85页 |
4.1.2 沙三下亚段 | 第85-86页 |
4.1.3 沙三中亚段 | 第86-87页 |
4.1.4 沙三上亚段 | 第87页 |
4.1.5 沙二段和沙一段 | 第87-88页 |
4.1.6 沙河街组页岩岩石矿物学特征 | 第88-90页 |
4.2 页岩储集物性 | 第90-99页 |
4.2.1 储集空间类型 | 第90-98页 |
4.2.2 页岩储层物性 | 第98-99页 |
4.3 辽河西部凹陷含油量分布特征 | 第99-107页 |
4.3.1 含油量测定方法 | 第99页 |
4.3.2 含油量及其影响因素 | 第99-104页 |
4.3.3 辽河西部凹陷含油量平面分布 | 第104-107页 |
5 页岩油形成条件与聚集模式 | 第107-123页 |
5.1 页岩油生烃与形成机理 | 第107-114页 |
5.1.1 页岩油生烃模拟 | 第107-113页 |
5.1.2 页岩油形成机理 | 第113-114页 |
5.2 页岩油形成条件 | 第114-117页 |
5.3 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发育模式 | 第117-123页 |
5.3.1 页岩油发育特征 | 第117-118页 |
5.3.2 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发育模式 | 第118-120页 |
5.3.3 断陷湖盆页岩油分布模式 | 第120-123页 |
6 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有利区分布 | 第123-134页 |
6.1 页岩油有利区评价标准 | 第123-125页 |
6.1.1 选区依据 | 第123页 |
6.1.2 有利区优选方法 | 第123-124页 |
6.1.3 有利区评价标准 | 第124-125页 |
6.2 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发育有利区 | 第125-132页 |
6.2.1 沙四段页岩油有利区 | 第125-126页 |
6.2.2 沙三段页岩油有利区 | 第126-132页 |
6.2.3 沙一二段页岩油有利区 | 第132页 |
6.3 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勘探方向 | 第132-134页 |
7 结论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个人简历及学术论文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