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

高应力高水压下砂岩加卸荷力学特性及其对深埋隧道稳定性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主要符号第14-16页
1 绪论第16-32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7-28页
        1.2.1 岩石加卸荷力学特性研究进展及评述第17-22页
        1.2.2 岩石加卸荷本构模型研究进展及评述第22-26页
        1.2.3 深埋隧道开挖卸荷研究进展及评述第26-28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8-29页
    1.4 技术路线第29-32页
2 高应力无水压下砂岩加卸荷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第32-84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试验仪器及岩样制备第32-36页
        2.2.1 试验设备第32-33页
        2.2.2 岩石试样特征第33-36页
    2.3 自然与饱水状态下的单轴压缩试验第36-40页
        2.3.1 试验方案及步骤第36-38页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8-40页
    2.4 自然与饱水状态下的三轴压缩试验第40-45页
        2.4.1 试验方案及步骤第40-41页
        2.4.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2.5 不同初始卸荷水平的三轴卸荷试验第45-67页
        2.5.1 试验方案及步骤第45-47页
        2.5.2 应力应变特征分析第47-52页
        2.5.3 卸荷强度特征分析第52-58页
        2.5.4 卸荷变形特征分析第58-62页
        2.5.5 卸荷扩容特征分析第62-67页
    2.6 砂岩加卸荷试验的能量转化特征分析第67-81页
        2.6.1 能量计算原理第67-68页
        2.6.2 加载状态下基于能量特征的损伤破坏过程分析第68-76页
        2.6.3 卸荷状态下基于能量特征的损伤破坏过程分析第76-81页
    2.7 本章小结第81-84页
3 高应力高水压下砂岩加卸荷试验及其力学特性研究第84-128页
    3.1 引言第84页
    3.2 高应力高水压下砂岩三轴加载试验及其力学特性分析第84-95页
        3.2.1 试验方案及步骤第84-86页
        3.2.2 强度特征分析第86-90页
        3.2.3 变形参数的变化特征分析第90-95页
    3.3 高应力高水压下砂岩三轴卸荷试验及其力学特性分析第95-115页
        3.3.1 试验方案及步骤第95-97页
        3.3.2 卸荷强度特征分析第97-109页
        3.3.3 卸荷变形特征分析第109-113页
        3.3.4 卸荷扩容特征分析第113-115页
    3.4 高应力高水压加卸载试验渗流特性分析第115-122页
        3.4.1 加载渗流特性第115-118页
        3.4.2 卸载渗流特性第118-122页
    3.5 基于SEM图像分析下不同水压作用对砂岩的损伤研究第122-126页
        3.5.1 不同水压作用下砂岩材料的SEM分析第122-124页
        3.5.2 水对砂岩材料的劣化机理分析第124-126页
    3.6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4 高应力高水压下砂岩加卸荷本构模型研究第128-154页
    4.1 引言第128页
    4.2 砂岩常规加载条件下的改进DUNCAN-CHANG模型第128-139页
        4.2.1 砂岩改进的Duncan-Chang模型的提出第128-131页
        4.2.2 砂岩的改进Duncan-Chang模型参数的确定第131-132页
        4.2.3 砂岩的改进Duncan-Chang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第132-134页
        4.2.4 砂岩的改进Duncan-Chang模型的验证第134-139页
    4.3 砂岩卸荷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第139-151页
        4.3.1 砂岩卸荷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建立第139-150页
        4.3.2 砂岩卸荷弹塑性本构模型的验证第150-151页
    4.4 本章小结第151-154页
5 高应力高水压下砂岩卸荷本构模型的FLAC3D二次开发第154-164页
    5.1 引言第154页
    5.2 砂岩卸荷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数值实现第154-158页
        5.2.1 塑性流动增量方程第154-155页
        5.2.2 弹性增量方程第155-156页
        5.2.3 破坏准则第156页
        5.2.4 砂岩弹塑性模型在FLAC3D的实现第156-157页
        5.2.5 砂岩弹塑性本构二次开发流程第157-158页
    5.3 模型程序验证第158-162页
        5.3.1 不同初始损伤及水压下砂岩卸荷本构模型的验证第159-162页
    5.4 本章小结第162-164页
6 高水压下深埋隧道开挖卸荷稳定性分析第164-184页
    6.1 引言第164页
    6.2 工程概述第164-166页
    6.3 模型建立及计算参数第166-169页
        6.3.1 数值模型建立过程第166-168页
        6.3.2 计算参数第168-169页
    6.4 深埋富水隧道开挖卸荷的围岩力学响应特点第169-176页
        6.4.1 开挖卸荷下位移场分析第169-172页
        6.4.2 开挖卸荷下应力场分析第172-175页
        6.4.3 开挖卸荷下塑性区与剪应变云图分析第175-176页
        6.4.4 开挖卸荷下水压力场云图分析第176页
    6.5 不同影响因素下深埋隧道稳定性分析第176-181页
        6.5.1 水压力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第177-179页
        6.5.2 地应力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第179-181页
    6.6 本章小结第181-18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84-188页
    7.1 主要结论第184-186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86页
    7.3 研究展望第186-188页
致谢第188-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204页
附录第204-205页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204页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204-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形成机理与分布
下一篇:涝渍胁迫下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响应及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