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焓的建筑环境能量模型与稳定区域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1.1 论文研究基础 | 第8-9页 |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3 建筑环境建模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4 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3-16页 |
| 2 论文的理论基础 | 第16-26页 |
| 2.1 能连网的建模机理 | 第16-17页 |
| 2.2 能量焓的基本原理 | 第17页 |
| 2.3 湍流模型基础 | 第17-22页 |
| 2.3.1 湍流运动的基本方程 | 第17-18页 |
| 2.3.2 湍流模型分类及其特性 | 第18-20页 |
| 2.3.3 二方程湍流模型 | 第20-22页 |
| 2.4 聚类算法基础 | 第22-25页 |
| 2.4.1 聚类算法分类及对比 | 第22-24页 |
| 2.4.2 KM聚类算法原理 | 第24-25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基于焓的建筑环境能量模型 | 第26-56页 |
| 3.1 焓能量模型的研究及实现思路 | 第26-29页 |
| 3.1.1 焓能量模型的研究 | 第26-28页 |
| 3.1.2 焓能量模型的实现思路 | 第28-29页 |
| 3.2 设计研究对象的几何模型 | 第29-36页 |
| 3.2.1 研究对象概述 | 第29-31页 |
| 3.2.2 几何模型的设计 | 第31-33页 |
| 3.2.3 几何模型的网格精度实验 | 第33-36页 |
| 3.3 边界条件的参数辨识 | 第36-41页 |
| 3.3.1 分析建筑外界环境气候 | 第37-38页 |
| 3.3.2 入风口边界的参数拟合 | 第38-39页 |
| 3.3.3 回风口边界条件的特点 | 第39页 |
| 3.3.4 环境热辐射模型的分析 | 第39-40页 |
| 3.3.5 壁面边界传热模型的分析 | 第40-41页 |
| 3.4 选择数值计算方法 | 第41页 |
| 3.5 优化收敛判断依据 | 第41-44页 |
| 3.6 不同湍流模型数值模拟的实验对比 | 第44-48页 |
| 3.7 全年基于焓的建筑环境能量模型 | 第48-53页 |
| 3.7.1 全年仿真模拟的方案设计 | 第48-49页 |
| 3.7.2 不同季节焓能量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49-53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 4 基于焓的稳定区域的研究 | 第56-74页 |
| 4.1 焓模型数据的预处理 | 第56-58页 |
| 4.1.1 实验数据集的选取 | 第56页 |
| 4.1.2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56-58页 |
| 4.2 基于KM聚类算法确定最佳聚类簇数 | 第58-61页 |
| 4.2.1 聚类评价指标的分析 | 第58-59页 |
| 4.2.2 不同簇数的聚类结果对比 | 第59-61页 |
| 4.3 最佳簇数的聚类结果及分析 | 第61-64页 |
| 4.4 稳定性指标的设计 | 第64-66页 |
| 4.5 焓、温度和湿度的稳定区域对比分析 | 第66-72页 |
| 4.5.1 基于温度的稳定区域 | 第66-68页 |
| 4.5.2 基于湿度的稳定区域 | 第68-70页 |
| 4.5.3 稳定区域的对比分析 | 第70-72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 5.1 论文总结 | 第74-75页 |
| 5.2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 附录 | 第84页 |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 第84页 |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发项目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