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建设论文

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导论第13-21页
    一、选题背景和依据第13-15页
    二、选题意义第15页
    三、研究现状第15-18页
    四、论文构思及框架第18-19页
    五、论文的重难点、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第19-21页
第一章 发展观的基本涵义及演变第21-34页
    第一节 发展及发展观基本涵义第21-26页
        一、发展的基本涵义第21-24页
        二、发展观的基本涵义及主要内容第24-26页
    第二节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第26-32页
        一、经济增长论第26-27页
        二、经济社会发展观第27-28页
        三、可持续发展观第28-30页
        四、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第30-32页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及背景第34-56页
    第一节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第34-38页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第34-35页
        二、新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35-36页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发展观第36-38页
    第二节 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国际背景第38-44页
        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第38-41页
        二、世界经济呈现“新常态”第41-43页
        三、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与温和复苏第43-44页
    第三节 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国内背景第44-54页
        一、危机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减速第44-49页
        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第49-52页
        三、经济新常态是中国发展新阶段第52-54页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三章 创新发展第56-82页
    第一节 创新与创新发展的涵义第56-65页
        一、创新与创新发展的基本涵义第56-60页
        二、中共创新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第60-65页
    第二节 我国创新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第65-72页
        一、我国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66-67页
        二、原因分析第67-72页
    第三节 我国创新发展的路径第72-80页
        一、市场化改革是破局关键第72-74页
        二、发挥好政府作用第74-76页
        三、确立企业真正的创新主体地位第76-78页
        四、发挥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创新作用第78-79页
        五、营造创新友好环境第79-80页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四章 协调发展第82-122页
    第一节 协调与协调发展的涵义第82-88页
        一、协调与协调发展的基本涵义第82-84页
        二、中共协调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第84-88页
    第二节 我国协调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第88-104页
        一、区域发展差距大第88-93页
        二、城乡二元结构第93-98页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调第98-102页
        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二元分离第102-104页
    第三节 我国发展失衡的原因分析第104-111页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第104-105页
        二、城乡发展失衡原因分析第105-108页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调的原因分析第108-110页
        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二元分离的原因分析第110-111页
    第四节 我国协调发展的路径第111-121页
        一、统筹区域协同发展第111-114页
        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第114-117页
        三、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第117-119页
        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第119-121页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五章 绿色发展第122-157页
    第一节 绿色与绿色发展的涵义第122-128页
        一、绿色与绿色发展的基本涵义第122-125页
        二、中共绿色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基本内容第125-128页
    第二节 我国绿色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第128-140页
        一、我国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第128-137页
        二、原因分析第137-140页
    第三节 我国绿色发展的路径第140-156页
        一、转变发展理念,促进政策制度绿色化第140-143页
        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143-145页
        三、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第145-148页
        四、推动低碳循环发展第148-153页
        五、实施专项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计划第153-156页
    本章小结第156-157页
第六章 开放发展第157-194页
    第一节 开放与开放发展的涵义第157-166页
        一、开放与开放发展的基本涵义第157-162页
        二、中共开放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第162-166页
    第二节 我国开放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第166-179页
        一、我国开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67-173页
        二、原因分析第173-179页
    第三节 我国实现开放发展的路径第179-193页
        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179-182页
        二、推动体制改革,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第182-184页
        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第184-187页
        四、继续发挥港澳台地区的独特优势第187-189页
        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第189-193页
    本章小结第193-194页
第七章 共享发展第194-230页
    第一节 共享与共享发展的涵义第194-201页
        一、共享与共享发展的基本涵义第194-197页
        二、中共共享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第197-201页
    第二节 我国共享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第201-214页
        一、我国共享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01-206页
        二、原因分析第206-214页
    第三节 我国共享发展的路径第214-228页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第214-221页
        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第221-225页
        三、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第225-227页
        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第227-228页
    本章小结第228-230页
第八章 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发展观第230-253页
    第一节 五大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与发展第230-238页
        一、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第230-234页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知第234-237页
        三、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特点第237-238页
    第二节 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第238-243页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难度加大第239-240页
        二、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应对发展新挑战第240-243页
    第三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第243-252页
        一、发展目标:五大理念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第243-245页
        二、发展动力:全面深化改革第245-247页
        三、发展保障:全面依法治国第247-249页
        四、发展保证:全面从严治党第249-252页
    本章小结第252-253页
结语第253-255页
参考文献第255-265页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第265-266页
后记第266-267页

论文共2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下一篇:小学生执行功能的发展特点--来自眼动测量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