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2-32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第12-16页
        一、研究缘起第12-14页
        二、研究意义第14-16页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与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30页
        一、核心概念第16-18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8-30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0-32页
        一、研究方法第30页
        二、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一章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第32-53页
    第一节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2-44页
        一、马恩城乡融合思想第32-35页
        二、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第35-37页
        三、马克思政治社会化思想第37-41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41-44页
    第二节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的思想资源第44-53页
        一、社会资本理论第44-47页
        二、行为主义公共政策理论第47-53页
第二章 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道路”第53-80页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总体概括第53-57页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第53-54页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第54-55页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第55-56页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战略地位第56-57页
    第二节 “中国道路”与精神文明建设第57-80页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2月-1985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第57-62页
        二、十二届六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1986年9月-1989年6月):“两个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初步形成第62-63页
        三、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届四中全会(1989年6月-2004年9月):“三位一体”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完善第63-70页
        四、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十八大(2005年10月-2012年11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拓展第70-76页
        五、十八大以后(2002.11至今)城乡一体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新发展第76-80页
第三章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生学视角——以苏州市为例第80-109页
    第一节 发生学意涵及其认识论价值第81-83页
        一、发生学意涵第81页
        二、发生学认识价值第81-83页
    第二节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生背景第83-97页
        一、工业化推动城乡社会结构变迁第86-90页
        二、城镇化推动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第90-93页
        三、农民市民化呼吁城乡一体化建设第93-97页
    第三节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制度安排第97-104页
        一、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建设的“心路历程”第97-99页
        二、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第99-101页
        三、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制度安排第101-104页
    第四节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外部发生条件第104-109页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社会文化条件第104-106页
        二、城乡一体化的物质资源条件第106-107页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人力资源条件第107-109页
第四章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苏州模式第109-132页
    第一节 精神文明建设一般模式构建的基本要素第110-122页
        一、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要素第111-116页
        二、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序要素第116-120页
        三、精神文明建设的条件要素第120-121页
        四、精神文明建设的评价要素第121-122页
    第二节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苏州模式内涵第122-125页
        一、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念第122-123页
        二、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程序第123页
        三、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条件第123-125页
    第三节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第125-132页
        一、社区教育城乡一体化第125-127页
        二、道德建设城乡一体化第127-128页
        三、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第128-129页
        四、志愿服务城乡一体化第129-132页
第五章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果测量与评价第132-154页
    第一节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果测评的指标体系第132-139页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性及构建原则第132-134页
        二、指标体系主要内容与应用第134-139页
    第二节 精神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程度问卷设计第139-145页
        一、问卷设计的原则第140页
        二、问卷设计的依据第140-143页
        三、问卷设计的内容第143-145页
    第三节 苏州精神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程度数据分析第145-154页
        一、城乡社会公平指数之比数据及分析第145-147页
        二、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之比数据及分析第147-148页
        三、城乡社会活力指数之比数据及分析第148-149页
        四、城乡居民社会意识指数之比数据及分析第149-153页
        五、城乡社区治理指数之比数据及分析第153-154页
第六章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策略选择第154-177页
    第一节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的挑战第154-158页
        一、城乡结构挑战第154-155页
        二、体制机制挑战第155-157页
        三、主体参与挑战第157-158页
    第二节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困境形成因素分析第158-167页
        一、城乡分离的原因第158-161页
        二、行政性文化治理的惯性效应第161-165页
        三、主体缺失的文化传统第165-167页
    第三节 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策略选择第167-177页
        一、转变观念第170页
        二、统一规划第170-171页
        三、明确目标第171-174页
        四、形成合力第174-177页
结论第177-179页
附件第179-186页
    附件一第179-182页
    附件二第182-18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86-19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94-195页
致谢第195页

论文共1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协同治理研究
下一篇: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