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管道电化学腐蚀机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2.1 供水管道内腐蚀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2 供水管道土壤腐蚀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2章 供水管道腐蚀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26-40页 |
2.1 电化学腐蚀理论 | 第26-33页 |
2.1.1 电化学腐蚀热力学 | 第26-30页 |
2.1.2 电化学腐蚀动力学 | 第30-33页 |
2.2 腐蚀试验方法 | 第33-40页 |
2.2.1 失重试验法 | 第33-34页 |
2.2.2 电化学测量技术 | 第34-40页 |
第3章 供水管道内腐蚀机理研究 | 第40-106页 |
3.1 试验装置和方法 | 第40-45页 |
3.1.1 流动腐蚀模拟监测系统 | 第40-43页 |
3.1.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43-45页 |
3.2 腐蚀垢层生长机理 | 第45-76页 |
3.2.1 腐蚀垢层形貌特征 | 第45-49页 |
3.2.2 腐蚀速率变化规律 | 第49-54页 |
3.2.3 腐蚀垢层结构变化 | 第54-65页 |
3.2.4 腐蚀垢层理化分析 | 第65-72页 |
3.2.5 腐蚀垢层生长模型 | 第72-76页 |
3.3 内腐蚀影响因素分析 | 第76-105页 |
3.3.1 试验方案 | 第76-78页 |
3.3.2 温度 | 第78-82页 |
3.3.3 流速 | 第82-87页 |
3.3.4 溶解氧 | 第87-91页 |
3.3.5 pH | 第91-96页 |
3.3.6 总余氯 | 第96-100页 |
3.3.7 总硬度 | 第100-104页 |
3.3.8 相关分析 | 第104-10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4章 供水管道土壤腐蚀机理研究 | 第106-148页 |
4.1 试验装置和方法 | 第106-112页 |
4.1.1 现场埋片试验 | 第106-109页 |
4.1.2 模拟加速试验 | 第109-112页 |
4.2 现场埋片试验 | 第112-127页 |
4.2.1 土壤腐蚀性评价 | 第112-114页 |
4.2.2 腐蚀形貌变化特征 | 第114-116页 |
4.2.3 腐蚀速率变化规律 | 第116-122页 |
4.2.4 腐蚀产物微观分析 | 第122-127页 |
4.3 模拟加速试验 | 第127-146页 |
4.3.1 腐蚀速率变化规律 | 第127-130页 |
4.3.2 腐蚀产物层生长规律 | 第130-139页 |
4.3.3 腐蚀机理 | 第139-143页 |
4.3.4 腐蚀影响因素 | 第143-1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5章 供水管道内外腐蚀对比分析 | 第148-162页 |
5.1 腐蚀形貌和腐蚀产物 | 第148-151页 |
5.1.1 腐蚀形貌对比 | 第148-149页 |
5.1.2 腐蚀产物组成及转化 | 第149-151页 |
5.2 腐蚀速率变化规律 | 第151-159页 |
5.2.1 腐蚀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151-155页 |
5.2.2 腐蚀速率随影响因素的变化 | 第155-159页 |
5.3 防腐措施建议 | 第159-161页 |
5.3.1 内腐蚀防腐措施 | 第159-160页 |
5.3.2 外腐蚀防腐措施 | 第160-1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62-16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62-163页 |
6.2 创新点 | 第163-164页 |
6.3 展望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76-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