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单边螺栓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6页
    1.2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第16-30页
        1.2.1 钢管柱—钢梁单边螺栓连接节点第17-18页
        1.2.2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单边螺栓连接节点第18-21页
        1.2.3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穿芯螺栓连接节点第21-23页
        1.2.4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加强环式节点第23-24页
        1.2.5 H型钢柱—H型钢梁端板式节点第24-26页
        1.2.6 节点弯矩—转角模型第26-29页
        1.2.7 研究现状总结第29-30页
    1.3 本文的创新点与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二章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静力加载试验第32-42页
    2.1 概述第32页
    2.2 试验概况第32-36页
        2.2.1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第32-34页
        2.2.2 材料性能第34-35页
        2.2.3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第35-36页
    2.3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态第36-38页
    2.4 试验数据分析第38-41页
    2.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滞回加载试验第42-69页
    3.1 概述第42页
    3.2 试验概况第42-48页
        3.2.1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第42-45页
        3.2.2 材料性能第45页
        3.2.3 试验装置第45-47页
        3.2.4 测点布置第47页
        3.2.5 加载制度第47-48页
    3.3 试验现象第48-51页
    3.4 构件破坏模态第51-53页
    3.5 试验数据分析第53-67页
        3.5.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第53-57页
        3.5.2 弯矩—转角滞回曲线第57-60页
        3.5.3 强度退化规律第60-61页
        3.5.4 刚度退化规律第61-62页
        3.5.5 构件延性第62页
        3.5.6 耗能能力第62-63页
        3.5.7 应变数据分析第63-67页
    3.6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有限元分析第69-83页
    4.1 引言第69页
    4.2 有限元静力模型的建立第69-77页
        4.2.1 钢材本构模型第69-70页
        4.2.2 混凝土本构模型第70-71页
        4.2.3 界面接触关系第71-72页
        4.2.4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第72-73页
        4.2.5 边界条件第73页
        4.2.6 有限元计算模型验证第73-77页
    4.3 有限元滞回模型的建立第77-82页
        4.3.1 钢材本构模型第77页
        4.3.2 混凝土本构模型第77-79页
        4.3.3 界面接触关系第79-80页
        4.3.4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第80页
        4.3.5 边界条件第80页
        4.3.6 有限元计算模型验证第80-82页
    4.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五章 节点工作机理分析及参数分析第83-108页
    5.1 引言第83页
    5.2 典型算例基本信息第83-84页
    5.3 有限元静力模型的建立第84-85页
    5.4 单边螺栓连接节点工作机理分析第85-88页
    5.5 单边螺栓连接节点参数分析第88-94页
    5.6 加强型节点工作机理分析第94-99页
    5.7 加强型节点参数分析第99-103页
    5.8 加强型节点与穿芯螺栓节点比较第103-106页
    5.9 总结第106-108页
第六章 简化力学模型及工程设计建议第108-120页
    6.1 引言第108页
    6.2 节点组件模型第108-116页
        6.2.1 节点初始转动刚度计算第108-112页
        6.2.2 节点抗弯承载力计算第112-116页
    6.3 节点弯矩—转角关系简化模型第116-117页
    6.4 节点工程设计建议第117-119页
    6.5 总结第119-120页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第120-123页
    7.1 结论第120-121页
    7.2 展望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个人简历第130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第130页
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镍系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甲烷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供水管道电化学腐蚀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