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6-10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6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6-7页 |
1、现实意义 | 第6-7页 |
2、理论意义 | 第7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7-8页 |
1、中新两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历史 | 第7-8页 |
2、新加坡行政问责制的现状 | 第8页 |
3、中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 | 第8页 |
4、中新行政问责制比较的思考 | 第8页 |
(四) 研究方法和可行性 | 第8-9页 |
1、研究方法 | 第8-9页 |
2、研究的可行性 | 第9页 |
(五)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9-10页 |
1、创新点 | 第9页 |
2、难点 | 第9-10页 |
一、行政问责制度的理论渊源 | 第10-19页 |
(一) 主权在民理论的发展 | 第10-12页 |
(二) 责任政府理论的发展 | 第12-15页 |
(三) 行政问责制度的形成 | 第15-17页 |
(四) 行政问责制度的价值理念 | 第17-19页 |
二、新加坡的行政问责制度 | 第19-26页 |
(一) 新加坡行政治理情况 | 第19-20页 |
(二) 新加坡行政问责的制度设计 | 第20-23页 |
(三) 新加坡行政问制度的基本经验 | 第23-25页 |
(四) 新加坡问责制度的不足 | 第25-26页 |
三、中国的行政问责制度 | 第26-31页 |
(一) 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简述 | 第26-27页 |
(二) 中国行政问责制度发展 | 第27-28页 |
(三) 中国目前行政问责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1页 |
四、中国新加坡问责制度比较的启示 | 第31-39页 |
(一) 积极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增强行政问责的通用性 | 第31-33页 |
(二) 完善行政问责法律体系,增强行政问责的权威性 | 第33-34页 |
(三) 健全行政问责制度,增强行政问责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第34-36页 |
(四) 创造良好的行政问责环境,增强行政问责的严肃性 | 第36-37页 |
(五) 自我和组织问责相结合,增强行政问责的主动性和他律性 | 第37-38页 |
(六) 进行配套制度改革,增强行政问责的威慑性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