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

贵州省赤水丹霞地貌岩层抗风化性质及边坡处治技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3页
        1.2.1 红层岩体的风化特性第10-11页
        1.2.2 红层边坡的孕灾机理第11页
        1.2.3 红层边坡的处治技术第11-1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3-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页
        1.3.2 研究方案第13-14页
        1.3.3 技术路线第14页
    1.4 论文主要工作第14-16页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特征第16-23页
    2.1 自然地理第16-18页
        2.1.1 地理位置第16页
        2.1.2 气象水文第16-18页
    2.2 区域地质特征第18-23页
        2.2.1 地形地貌第18页
        2.2.2 地层岩性第18-19页
        2.2.3 地质构造及地震第19-21页
        2.2.4 水文地质第21-23页
第三章 赤水丹霞地貌区红层基本性质研究第23-37页
    3.1 赤水红层成因演化分析第23-24页
    3.2 红层边坡岩石学性质第24-27页
        3.2.1 岩性类型第24-26页
        3.2.2 基本物理性质第26-27页
    3.3 红层边坡结构面特性第27-30页
        3.3.1 结构面发育特征第27-29页
        3.3.2 结构面力学特性第29-30页
    3.4 红层边坡岩体力学特性第30-35页
        3.4.1 试验试样及仪器第30-31页
        3.4.2 抗压强度试验第31-33页
        3.4.3 抗剪强度试验第33-35页
    3.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 赤水丹霞地貌区红层风化特性研究第37-61页
    4.1 红层岩体风化作用及过程第37-40页
        4.1.1 风化作用及类型第37页
        4.1.2 红层岩体风化过程第37-40页
    4.2 红层岩体风化崩解特性第40-50页
        4.2.1 风化崩解现场调查第41-44页
        4.2.2 风化崩解现场试验第44-46页
        4.2.3 风化崩解室内试验第46-50页
    4.3 红层岩体风化崩解机制分析第50-58页
        4.3.1 红层岩体风化矿物学基础第50-53页
        4.3.2 岩石微观破裂机制第53-54页
        4.3.3 水对红层工程性质影响第54-56页
        4.3.4 温度对红层工程性质影响第56-58页
    4.4 岩体风化的工程地质效应第58-60页
    4.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赤水丹霞地貌区红层边坡孕灾机理研究第61-73页
    5.1 红层边坡岩体结构分类第61-64页
        5.1.1 红层边坡岩体结构划分意义第61页
        5.1.2 红层边坡岩体结构划分依据第61-62页
        5.1.3 红层边坡岩体结构类型第62-64页
    5.2 红层边坡变形破坏方式第64-70页
        5.2.1 红层边坡的变形方式第64-65页
        5.2.2 红层边坡的灾害类型第65-67页
        5.2.3 红层边坡的破坏方式第67-70页
    5.3 红层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第70-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赤水丹霞地貌区红层边坡处治技术研究第73-92页
    6.1 红层边坡防护设计原则及思路第73-74页
        6.1.1 红层边坡防护设计原则第73-74页
        6.1.2 红层边坡防护设计思路第74页
    6.2 红层边坡主要防护及加固技术第74-81页
        6.2.1 坡比设计第75页
        6.2.2 危岩防治第75-76页
        6.2.3 坡面防护第76-79页
        6.2.4 锚固防护第79页
        6.2.5 排水工程第79-80页
        6.2.6 支挡工程第80-81页
    6.3 红层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第81-91页
        6.3.1 生态防护设计原则第82-83页
        6.3.2 生态防护机理研究第83-85页
        6.3.3 红层边坡生态防护方法第85-90页
        6.3.4 生态防护工程后期养护管理第90-91页
    6.4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2-94页
    7.1 结论第92-93页
    7.2 展望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8页
附录第98-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面-巷道电偶源瞬变电磁三维正演研究
下一篇:多模多频GNSS环境下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