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2-13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1.2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1.3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1.4 剔除、脱落标准及终止试验标准 | 第12-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2.1 设备材料 | 第13页 |
2.2 椎动脉狭窄程度评估 | 第13页 |
2.3 其他病史及危险因素评估 | 第13页 |
2.4 干预方法 | 第13-15页 |
2.4.1 药物治疗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4.2 支架治疗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5 观察指标 | 第15页 |
2.6 随访及疗效评估 | 第15-16页 |
3 统计方法 | 第16页 |
4 结果 | 第16-22页 |
4.1 一般临床资料 | 第16-18页 |
4.2 药物组随访结果 | 第18页 |
4.3 支架组随访结果 | 第18-19页 |
4.4 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处理 | 第19-20页 |
4.5 支架组与药物组随访事件对比 | 第20-22页 |
5 讨论 | 第22-38页 |
5.1 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22页 |
5.2 后循环血供及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特点 | 第22-23页 |
5.3 后循环血管狭窄的评估 | 第23-25页 |
5.4 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治疗 | 第25-27页 |
5.5 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安全性与疗效性 | 第27-31页 |
5.6 支架治疗相关并发症及其防治 | 第31-37页 |
5.7 不足与展望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附录 | 第45-49页 |
附图 | 第49-50页 |
缩略词表 | 第50-51页 |
综述 | 第5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