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1-14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2 入选标准 | 第11页 |
1.3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1.4 方法 | 第11-14页 |
1.4.1 收集内容 | 第11-12页 |
1.4.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2页 |
1.4.3 相关定义的诊断标准 | 第12-14页 |
1.4.4 相关鉴别诊断 | 第14页 |
1.4.5 研究分组 | 第14页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4页 |
2.结果 | 第14-18页 |
2.1 LA组与非LA组一般资料比较 | 第14-16页 |
2.2 脑白质疏松与颈动脉斑块类型的关系 | 第16页 |
2.3 脑白质疏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关系 | 第16-17页 |
2.4 一级侧支循环开放组与未开放组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分布比较 | 第17-18页 |
3. 讨论 | 第18-39页 |
3.1 脑白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相关临床研究 | 第19-25页 |
3.1.1 脑白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 第19-21页 |
3.1.2 脑白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 第21-23页 |
3.1.3 脑白质疏松的相关临床研究 | 第23-25页 |
3.2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 第25-29页 |
3.2.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 第25-26页 |
3.2.2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 第26-29页 |
3.3 脑白质疏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侧支循环的关系 | 第29-38页 |
3.3.1 脑白质疏松与颈动脉斑块 | 第29-30页 |
3.3.2 脑白质疏松与颈动脉斑块回声性质 | 第30-31页 |
3.3.3 脑白质疏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 第31-33页 |
3.3.4 脑白质疏松与侧支循环 | 第33-37页 |
3.3.5 改善颈动脉狭窄及促进侧支循环开放与脑白质疏松 | 第37-38页 |
3.4 局限性与展望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52页 |
缩略词表 | 第52-53页 |
综述 | 第53-61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