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脑血管疾病论文--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论文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结合中药冰棒咽部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1-12页
第一部 理论研究第12-33页
    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认识第12-27页
        1.1 吞咽的解剖基础第13-14页
            1.1.1 口腔解剖第13-14页
            1.1.2 咽部解剖第14页
            1.1.3 食管的解剖第14页
        1.2 吞咽的生理分期第14-16页
            1.2.1 认知期第15页
            1.2.2 准备期第15页
            1.2.3 口腔期第15页
            1.2.4 咽期第15-16页
            1.2.5 食管期第16页
        1.3 吞咽的神经生理机制第16页
        1.4 吞咽障碍的病理发生机制第16-17页
        1.5 吞咽障碍的评定第17-21页
            1.5.1 临床床边评估第17-19页
            1.5.2 仪器检查第19-21页
        1.6 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治疗第21-27页
            1.6.1 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第22-24页
            1.6.2 电刺激治疗第24-25页
            1.6.3 球囊扩张术第25页
            1.6.4 鼻饲营养治疗第25-26页
            1.6.5 高压氧治疗第26页
            1.6.6 心理治疗第26-27页
            1.6.7 外科治疗第27页
    2 祖国传统医学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诊治的认识第27-33页
        2.1 中医的病因病机第27-28页
        2.2 中医的辩证分型第28页
        2.3 祖国传统医学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治疗第28-33页
            2.3.1 中药治疗第28-29页
            2.3.2 针灸治疗第29-31页
            2.3.3 针药结合治疗第31-32页
            2.3.4 穴位埋线及穴位注射治疗第32页
            2.3.5 中药冰刺激治疗第32-33页
第二部 临床研究第33-45页
    1 研究对象第33-37页
        1.1 临床病例来源及分组第33页
        1.2 诊断标准第33-34页
            1.2.1 西医诊断第33-34页
            1.2.2 中医诊断第34页
        1.3 病例入选标准第34-35页
            1.3.1 病例排除标准第34-35页
            1.3.2 病例剔除标准第35页
            1.3.3 病例脱落标准第35页
            1.3.4 病例终止标准第35页
        1.4 研究对象分组第35-36页
        1.5 临床资料收集第36-37页
    2 试验研究方案第37-39页
        2.1 治疗方法第37-39页
            2.1.1 吞咽康复治疗方法第37-38页
            2.1.2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第38-39页
    3 临床评定第39-42页
        3.1 床边评估法第39-41页
            3.1.1 联合吞咽筛查方案第39-41页
        3.2 仪器检查第41页
            3.2.1 电视透视检查第41页
        3.3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第41-42页
        3.4 并发症及安全性评价[57]第42页
            3.4.1 并发症第42页
            3.4.2 安全性标准第42页
    4 统计学方法第42-43页
    5 临床观察结果第43-45页
        5.1 治疗前后治疗A组、治疗B组以及对照组三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定第43页
        5.2 设计试验治疗前后治疗A组、治疗B组以及对照组三组病患吞咽困难评分标准评定第43-44页
        5.3 三组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第44-45页
            5.3.1 三试验组患者治疗2周后洼田饮水试验疗效比较第44-45页
第三部 讨论第45-50页
    1 讨论与分析第45-50页
        1.1 临床疗效分析第45-47页
        1.2 一般资料分析第47页
        1.3 并发症分析第47-48页
        1.4 试验不足之处第48页
        1.5 问题展望第48-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7页
缩略词表第57-58页
综述第58-65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致谢第65-66页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卒中后Th17/Treg调节免疫炎症反应与抑郁发生关系研究
下一篇:椎动脉支架成形术与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