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常见的电动汽车蓄电池 | 第11-13页 |
1.3 动力电池包热管理的研究 | 第13-19页 |
1.3.1 锂离子电池包热场研究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1.3.2 动力电池包热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的温度特性分析及实验测试 | 第20-30页 |
2.1 锂离子电池的生热机理 | 第20页 |
2.2 锂离子电池的传热机理 | 第20-21页 |
2.2.1 锂离子电池内部的热传导 | 第20-21页 |
2.2.2 锂离子电池与空气的对流换热 | 第21页 |
2.3 温度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21-24页 |
2.3.1 温度对锂离子电池放电容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2 温度对锂离子电池内阻的影响 | 第23-24页 |
2.4 锂离子电池生热速率测试 | 第24-29页 |
2.4.1 电池单体在不同充放电倍率下的生热速率测试 | 第26-28页 |
2.4.2 电池单体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充放电生热速率测试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微型电动汽车电池包热流场仿真分析 | 第30-52页 |
3.1 流场与温度场相关理论 | 第30-34页 |
3.1.1 计算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 第30-33页 |
3.1.2 电池导热微分方程 | 第33-34页 |
3.2 锂离子电池热物参数计算 | 第34-35页 |
3.3 电池包成组设计及有限元模型 | 第35-38页 |
3.3.1 电池包成组设计 | 第35-37页 |
3.3.2 电池包模型的简化 | 第37页 |
3.3.3 仿真条件设置 | 第37-38页 |
3.4 电池包热流场仿真分析 | 第38-51页 |
3.4.1 电池包无冷却系统时的热流场特性 | 第38-39页 |
3.4.2 风扇位置对电池包热流场的影响 | 第39-45页 |
3.4.3 流道宽度对电池包热流场的影响 | 第45-47页 |
3.4.4 风扇风速对电池包热流场的影响 | 第47-49页 |
3.4.5 进气温度对电池包热流场的影响 | 第49-51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微型电动汽车不同使用工况下的电池包热流场分析 | 第52-64页 |
4.1 电动汽车负载电流的计算 | 第52-53页 |
4.2 匀速工况下的电池包热流场特性 | 第53-56页 |
4.3 爬坡工况下的电池包热流场特性 | 第56-58页 |
4.4 充电工况下的电池包热流场特性 | 第58-59页 |
4.5 NEDC工况下的电池包热流场特性 | 第59-61页 |
4.6 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电池包热流场特性 | 第61-6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基于导热胶的电池包温度均衡研究 | 第64-77页 |
5.1 导热胶温度均衡方法的验证 | 第64-66页 |
5.2 导热胶厚度对电池模块散热的影响 | 第66-68页 |
5.3 基于导热胶的电池包热流场仿真 | 第68-76页 |
5.3.1 匀速工况 | 第68-70页 |
5.3.2 爬坡工况 | 第70-71页 |
5.3.3 充电工况 | 第71-73页 |
5.3.4 NEDC工况 | 第73-74页 |
5.3.5 不同环境温度工况 | 第74-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总结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