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电气设备及附件论文

基于多源信息检测的车辆防撞预警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车辆防撞预警技术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17-20页
第二章 车道偏离检测第20-34页
    2.1 车道偏离预警目的第20页
    2.2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总体结构第20页
    2.3 车道内车辆位置第20-21页
    2.4 车道偏离预警算法研究第21-23页
        2.4.1 车道偏离预警算法第21-22页
        2.4.2 TLC预警算法第22-23页
    2.5 车道安全等级划分第23-26页
    2.6 车道偏离预警算法仿真第26-27页
    2.7 实车试验验证第27-33页
        2.7.1 试验平台第27-31页
        2.7.2 试验路段第31页
        2.7.3 试验过程第31页
        2.7.4 试验分析第31-33页
    2.8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疲劳驾驶行为分析第34-42页
    3.1 疲劳驾驶监测方法第34页
    3.2 实车驾驶试验第34-37页
        3.2.1 试验设备第34-36页
        3.2.2 试验人员第36页
        3.2.3 试验路段第36页
        3.2.4 试验过程第36-37页
    3.3 驾驶试验数据分析第37-40页
        3.3.1 方向盘转角数据输出原理第37页
        3.3.2 方向盘转角数据分析第37-40页
    3.4 疲劳驾驶行为判断第40-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汽车纵向车间距检测第42-54页
    4.1 常见车辆防撞安全距离模型第42-43页
    4.2 制动距离数学模型第43-45页
        4.2.1 制动减速过程分析第43-44页
        4.2.2 制动距离的计算第44-45页
    4.3 纵向行车最小安全距离模型的建立第45-47页
        4.3.1 最小安全距离模型建立第45页
        4.3.2 前车匀速运动第45-46页
        4.3.3 前车加速运动第46页
        4.3.4 前车减速运动或制动停车第46-47页
    4.4 模型中变量参数的确定第47-48页
        4.4.1 驾驶员反应时间第47-48页
        4.4.2 制动器协调动作时间第48页
        4.4.3 制动力增长时间第48页
        4.4.4 最大制动减速度第48页
        4.4.5 安全冗余第48页
    4.5 最小安全距离最终模型第48-49页
    4.6 纵向行车最小安全距离模型搭建与仿真第49-53页
        4.6.1 模型搭建第49-50页
        4.6.2 各运动状况仿真第50-53页
    4.7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基于联合卡尔曼滤波的车辆防撞检测技术第54-67页
    5.1 信息融合技术第54-58页
        5.1.1 信息融合概述第54页
        5.1.2 信息融合的级别第54-56页
        5.1.3 信息融合过程第56-57页
        5.1.4 信息融合的常用算法第57-58页
    5.2 联合卡尔曼滤波算法第58-59页
        5.2.1 联合卡尔曼滤波的基本原理第58-59页
        5.2.2 联合卡尔曼滤波的结构第59页
    5.3 联合卡尔曼滤波算法模型第59-60页
    5.4 基于信息融合的车辆防撞检测技术第60-66页
        5.4.1 数据融合模型第61-63页
        5.4.2 基于联合卡尔曼滤波的信息融合方法第63-64页
        5.4.3 融合结果分析第64-66页
    5.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6.1 工作总结第67-68页
    6.2 工作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型电动汽车电池包热流场特性研究
下一篇:富锂锰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2Mn0.54Ni0.13Co0.13O2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