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0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 沥青混合料高温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1.1 车辙形成机理 | 第11页 |
1.1.2 影响车辙的因素 | 第11-13页 |
1.2 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评价试验方法 | 第13-14页 |
1.3 基于离散元方法的沥青混合料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沥青混合料细观尺度数值模拟方法 | 第14-15页 |
1.3.2 基于离散元法的沥青混合料高温变形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沥青混合料离散元三维虚拟试件生成研究 | 第22-36页 |
2.1 现有虚拟试件生成方法比较 | 第22-23页 |
2.2 三维不规则形状集料生成 | 第23-25页 |
2.2.1 不规则多面体形状生成 | 第23页 |
2.2.2 三维模型转换 | 第23-24页 |
2.2.3 三维不规则集料颗粒生成 | 第24-25页 |
2.3 离散元虚拟试件生成 | 第25-34页 |
2.3.1 粗集料生成模拟 | 第25-27页 |
2.3.2 沥青砂浆及空隙生成模拟 | 第27-30页 |
2.3.3 离散元二维试件生成 | 第30-31页 |
2.3.4 级配检验 | 第31-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离散元虚拟试件接触模型和细观参数研究 | 第36-48页 |
3.1 离散元基本接触模型 | 第36-41页 |
3.1.1 线性模型 | 第36-38页 |
3.1.2 线性接触粘结模型 | 第38-39页 |
3.1.3 线性平行粘结模型 | 第39-40页 |
3.1.4 Burgers接触模型 | 第40-41页 |
3.2 沥青混合料各组成部分接触行为分析 | 第41-42页 |
3.3 沥青混合料细观参数与宏观参数的关系 | 第42-45页 |
3.3.1 线性模型 | 第43-44页 |
3.3.2 线性接触粘结模型 | 第44页 |
3.3.4 Burgers接触模型 | 第44-45页 |
3.4 沥青混合料细观参数确定 | 第45-46页 |
3.4.1 主要待定细观参数 | 第45-46页 |
3.4.2 细观接触参数确定 | 第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沥青混合料室内车辙试验数值模拟研究 | 第48-66页 |
4.1 虚拟车辙试验的简化与假定 | 第48-49页 |
4.1.1 虚拟车辙试验试件生成 | 第48页 |
4.1.2 虚拟试验加载方式 | 第48-49页 |
4.2 离散元计算参数设定 | 第49页 |
4.2.1 计算时步的确定 | 第49页 |
4.2.2 阻尼的确定 | 第49页 |
4.2.3 离散单元粒径确定 | 第49页 |
4.3 时温等效原理 | 第49-50页 |
4.4 虚拟车辙试验 | 第50-64页 |
4.4.1 车辙发展过程分析 | 第50-52页 |
4.4.2 虚拟车辙试验稳定性分析 | 第52-53页 |
4.4.3 车辙试件内部接触力分布 | 第53-54页 |
4.4.4 车辙试件内部位移分布 | 第54-56页 |
4.4.5 粗集料空间运动轨迹变化 | 第56-61页 |
4.4.6 粗集料转动变化 | 第61-63页 |
4.4.7 粗集料接触目变化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虚拟车辙试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66-78页 |
5.1 粗集料特性对虚拟车辙试验的影响 | 第66-71页 |
5.1.1 粗集料含量对虚拟车辙试验的影响 | 第66-67页 |
5.1.2 粗集料级配对虚拟车辙试验的影响 | 第67-69页 |
5.1.3 片状集料含量对虚拟车辙试验的影响 | 第69-71页 |
5.1.4 粗集料表面纹理对虚拟车辙试验的影响 | 第71页 |
5.2 空隙特征对虚拟车辙试验的影响 | 第71-73页 |
5.2.1 空隙率对虚拟车辙试验的影响 | 第72页 |
5.2.2 空隙取向对虚拟车辙试验的影响 | 第72-73页 |
5.3 荷载大小对虚拟车辙试验的影响 | 第73-74页 |
5.4 边界条件对虚拟车辙试验的影响 | 第74-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8-8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9-8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