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5-16页 |
1.3 论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主要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现状分析 | 第20-34页 |
2.1 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 第20-21页 |
2.2 协同学理论的启示作用 | 第21页 |
2.3 系统协调发展的概念 | 第21-22页 |
2.4 综合运输系统 | 第22-25页 |
2.4.1 综合运输系统的概念 | 第22-23页 |
2.4.2 综合运输系统的特性 | 第23-24页 |
2.4.3 综合运输系统的意义 | 第24页 |
2.4.5 各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系统 | 第24-25页 |
2.5 我国综合运输系统概述 | 第25-31页 |
2.5.1 我国各运输方式特征 | 第26-28页 |
2.5.2 我国综合运输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31页 |
2.6 本文评价层次 | 第31-3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综合运输系统与外部大环境的协调性评价 | 第34-53页 |
3.1 评价方法介绍 | 第34-36页 |
3.1.1 主成分分析法(PCA)概述 | 第34页 |
3.1.2 基本原理 | 第34-35页 |
3.1.3 计算步骤 | 第35-36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38页 |
3.2.1 评价目标 | 第36页 |
3.2.2 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原则 | 第36-37页 |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7-38页 |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8-41页 |
3.4 综合运输系统与外部大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的确定 | 第41-46页 |
3.5 综合运输系统与外部大环境的协调性评价 | 第46-51页 |
3.5.1 协调度判断法 | 第46-48页 |
3.5.2 协调度模型建立和协调度计算 | 第48-51页 |
3.6 评价结论与建议 | 第51-5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各运输方式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评价 | 第53-61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3-55页 |
4.2 各运输方式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确定 | 第55-56页 |
4.3 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评价 | 第56-58页 |
4.4 评价结论与建议 | 第58-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各运输方式子系统内部的协调性评价 | 第61-72页 |
5.1 评价方法介绍 | 第61-64页 |
5.1.1 数据包络法(DEA)概述 | 第61-62页 |
5.1.2 数据包络法分析理论模型及其有效性 | 第62-64页 |
5.2 子系统内部协调性评价 | 第64-70页 |
5.2.1 公路运输子系统协调性评价 | 第64-65页 |
5.2.2 铁路运输子系统协调性评价 | 第65-67页 |
5.2.3 水路运输子系统协调性评价 | 第67-69页 |
5.2.4 航空运输子系统协调性评价 | 第69-70页 |
5.3 评价结论与建议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提高我国综合运输系统协调性的策略 | 第72-76页 |
6.1 三个评价层次的成果梳理 | 第72-73页 |
6.2 具体应对策略 | 第73-75页 |
6.2.1 注重不同运输方式间的衔接 | 第73-74页 |
6.2.2 注重科技与人才的支持作用 | 第74页 |
6.2.3 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 第74-75页 |
6.2.4 坚持可持续发展 | 第75页 |
6.2.5 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综合运输系统 | 第7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76-79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76-77页 |
7.2 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