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20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二、前人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选题意义与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滦州影戏婚恋题材剧本概况 | 第20-37页 |
第一节 剧目梳理及其分类 | 第20-29页 |
一、滦州影戏婚恋题材剧本梳理 | 第20-23页 |
二、滦州影戏婚恋题材的分类 | 第23-29页 |
第二节 滦州影戏剧本婚恋题材模式的确立 | 第29-37页 |
一、剧本故事内容的趋同要素 | 第29-31页 |
二、剧本形式的相似模式 | 第31-33页 |
三、婚恋题材模式的确立 | 第33-37页 |
第二章 滦州影戏剧本婚恋题材个案分析 | 第37-59页 |
第一节 从南戏《琵琶记》到影戏《天缘配》 | 第37-46页 |
一、影戏《天缘配》对南戏《琵琶记》的沿袭 | 第37-41页 |
二、影戏《天缘配》对南戏《琵琶记》的发展 | 第41-46页 |
第二节 《对金铃》与《小英杰》之比较 | 第46-53页 |
一、《对金铃》与《小英杰》之联系 | 第46-47页 |
二、《对金铃》与《小英杰》之区别 | 第47-53页 |
第三节 论滦州影戏婚恋题材剧本婚姻之功用——以《翡翠鸳鸯》为例 | 第53-59页 |
一、婚姻为报恩之用 | 第54-55页 |
二、婚姻为救人之用 | 第55-56页 |
三、婚姻为彰显正义之用 | 第56-57页 |
四、所反映之婚恋观 | 第57-59页 |
第三章 滦州影戏剧本婚恋题材的艺术分析 | 第59-84页 |
第一节“父女顶嘴”现象及其文化内蕴 | 第59-67页 |
一、“父女顶嘴”的艺术表现 | 第59-62页 |
二、父女不同的道德立场及文化内蕴 | 第62-67页 |
第二节 主题物的广泛应用及其原因 | 第67-75页 |
一、“主题物”概念辨析 | 第67-69页 |
二、剧本主题物的艺术表现 | 第69-72页 |
三、主题物广泛应用的原因 | 第72-75页 |
第三节 婚恋剧本中婢女梅香的艺术功用 | 第75-84页 |
一、男女婚姻的牵引作用 | 第76-79页 |
二、推进主要故事情节的发展 | 第79-80页 |
三、婢女梅香的美学功能 | 第80-81页 |
四、调节舞台气氛,增强艺术魅力 | 第81-84页 |
第四章 滦州影戏婚恋题材剧本的审美趣味 | 第84-106页 |
第一节 男性形象的弱化 | 第84-91页 |
一、男性形象弱化的表现 | 第84-88页 |
二、男性形象弱化的文化内涵 | 第88-91页 |
第二节 侠女与淑女的争胜 | 第91-97页 |
一、兼容并包、刚柔相济的地域文化 | 第91-94页 |
二、道德视角和男权视角下的一夫多妻 | 第94-97页 |
第三节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 第97-106页 |
一、现实社会的摹写 | 第97-99页 |
二、理想世界的呈现 | 第99-102页 |
三、理想世界的审美内涵 | 第102-106页 |
结语 | 第106-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附录一:滦州影戏剧本婚恋题材剧目及其来源情况表 | 第117-119页 |
附录二:滦州影戏婚恋题材的分类情况 | 第119-121页 |
附录三:文中提及滦州影戏婚恋题材剧本故事梗概 | 第121-127页 |
附录四: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