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传统视域下的田汉早期戏剧创作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研究和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和创新 | 第9-12页 |
1.2.1 论著研究 | 第9-10页 |
1.2.2 论文研究 | 第10-11页 |
1.2.3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文本分析法 | 第12页 |
1.3.2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3.3 比较研究法 | 第12页 |
1.3.4 个案研究法 | 第12页 |
1.3.5 归纳法 | 第12-13页 |
2 中国戏曲传统的文化维度与艺术审美特征 | 第13-20页 |
2.1 中国戏曲传统的艺术文化维度 | 第13-16页 |
2.1.1 以情理统一为艺术表现的艺术准则 | 第13-14页 |
2.1.2 以伦理道德为情境设置的主要依据 | 第14-15页 |
2.1.3 以美善一致为艺术形象的主要评判标准 | 第15页 |
2.1.4 以感悟教化为社会功能的根本目的 | 第15-16页 |
2.2 中国戏曲传统的主要艺术审美特征 | 第16-20页 |
2.2.1 诗意性 | 第16-18页 |
2.2.2 抒情性 | 第18页 |
2.2.3 传奇性 | 第18-20页 |
3 田汉早期戏剧创作背景分析 | 第20-25页 |
3.1 家庭生活与戏剧启蒙 | 第20-21页 |
3.2 历史与时代的双重影响 | 第21-25页 |
3.2.1 日本艺海求学 | 第22-23页 |
3.2.2“南国”创作明志 | 第23-25页 |
4 传统影响下的田汉早期戏剧创作分析 | 第25-42页 |
4.1 整体上戏剧文化蕴含的积极嬗变 | 第27-30页 |
4.1.1 从“载道”到“启蒙”的自我进化 | 第28-29页 |
4.1.2 由“重情”到“明理”的自我观照 | 第29-30页 |
4.2 美学上审美价值的多样化取向 | 第30-42页 |
4.2.1 创作结构的写意性 | 第30-34页 |
4.2.1.1 结构单纯 | 第30-31页 |
4.2.1.2 情节单一 | 第31-33页 |
4.2.1.3 意境营造 | 第33-34页 |
4.2.2 戏剧语言的诗意性 | 第34-35页 |
4.2.3 人物形象的流变性 | 第35-38页 |
4.2.3.1 承继封建专制的长辈形象 | 第36-37页 |
4.2.3.2 力图冲破束缚的个体形象 | 第37页 |
4.2.3.3 表达作家内心的艺术形象 | 第37-38页 |
4.2.4 情感基调的感伤性 | 第38-39页 |
4.2.5 社会批评的现实性 | 第39-40页 |
4.2.6 悲剧意识的强烈性 | 第40-42页 |
5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