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3-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2 微流体特性 | 第9-10页 |
1.3 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4 超声行波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的研究 | 第18页 |
1.5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6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压电晶体的压电特性与振动模式 | 第20-28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压电效应 | 第20-22页 |
2.3 压电晶体的特性常数 | 第22-25页 |
2.3.1 压电晶体的介电常数 | 第22-23页 |
2.3.2 压电晶体的弹性常数 | 第23-24页 |
2.3.3 压电晶体的压电常数 | 第24-25页 |
2.4 压电本构方程 | 第25页 |
2.5 压电振子的振动模态 | 第25-26页 |
2.6 压电振子的谐振特性 | 第26-2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超声行波微流体驱动机理及其可行性研究 | 第28-37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驻波和行波 | 第28-29页 |
3.2.1 驻波 | 第28-29页 |
3.2.2 行波 | 第29页 |
3.3 驻波的产生及行波的合成 | 第29-31页 |
3.3.1 驻波的产生 | 第29-30页 |
3.3.2 行波的产生 | 第30-31页 |
3.4 弹性体表面质点的椭圆运动 | 第31-33页 |
3.5 超声行波对微流体驱动的理论分析 | 第33-34页 |
3.6 超声行波微流体驱动可行性试验 | 第34-3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圆环形超声行波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 第37-58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有限元分析基础 | 第37-42页 |
4.2.1 有限元法 | 第37-39页 |
4.2.2 ANSYS软件 | 第39-42页 |
4.3 压电陶瓷的有限元模型 | 第42-46页 |
4.4 耦合场分析 | 第46-47页 |
4.5 圆环形超声行波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模型的模态分析 | 第47-54页 |
4.5.1 建立模型 | 第47-50页 |
4.5.2 加载并求解 | 第50页 |
4.5.3 扩展模态 | 第50页 |
4.5.4 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4.5.5 结构参数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52-54页 |
4.6 圆环形超声行波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模型的谐响应分析 | 第54-57页 |
4.6.1 建模 | 第55页 |
4.6.2 加载及求解 | 第55-56页 |
4.6.3 后处理 | 第56-5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直管形超声行波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 第58-68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直管形超声行波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模型的模态分析 | 第58-64页 |
5.2.1 建立模型 | 第58-59页 |
5.2.2 加载并求解 | 第59-60页 |
5.2.3 扩展模态 | 第60页 |
5.2.4 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5.2.5 结构参数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62-64页 |
5.3 直管形超声行波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模型的谐响应分析 | 第64-66页 |
5.3.1 建模 | 第64页 |
5.3.2 加载及求解 | 第64-65页 |
5.3.3 后处理 | 第65-66页 |
5.3.4 激励电压与振幅的关系 | 第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总结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