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1.3.1 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 | 第13页 |
1.3.2 智能电子设备(IED) | 第13页 |
1.3.3 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 | 第13页 |
1.3.4 自我描述(self-description) | 第13页 |
1.3.5 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课题分析 | 第14-30页 |
2.1 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4-15页 |
2.2 可行性分析 | 第15-16页 |
2.2.1 市场可行性分析 | 第15页 |
2.2.1.1 待开发产品的特点、前景描述与同类竞争产品的情况分析 | 第15页 |
2.2.1.2 成本、利润和效益分析 | 第15页 |
2.2.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15-16页 |
2.2.2.1 实现待开发系统的技术关键及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 第15-16页 |
2.2.2.2 采取的体系结构、原理、概念、方法和技术 | 第16页 |
2.2.2.3 必须遵循的标准和法规 | 第16页 |
2.3 需求分析 | 第16-22页 |
2.3.1 数据读写控制功能 | 第16-17页 |
2.3.1.1 业务流程分析 | 第16-17页 |
2.3.1.2 业务流程描述 | 第17页 |
2.3.2 数据取代(substitution)功能 | 第17-18页 |
2.3.2.1 业务流程分析 | 第17-18页 |
2.3.2.2 业务流程描述 | 第18页 |
2.3.3 设置组控制块功能(SGCB) | 第18-19页 |
2.3.3.1 业务流程分析 | 第18-19页 |
2.3.3.2 业务流程描述 | 第19页 |
2.3.4 报告控制块(RCB)和记录控制块(LCB)功能 | 第19-20页 |
2.3.4.1 业务流程分析 | 第19-20页 |
2.3.4.2 业务流程描述 | 第20页 |
2.3.5 控制(CONTROL)功能 | 第20-22页 |
2.3.5.1 业务流程分析 | 第20-21页 |
2.3.5.2 业务流程描述 | 第21-22页 |
2.4 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 | 第22-30页 |
2.4.1 IEC61850标准分析 | 第22-26页 |
2.4.1.1 IEC61850标准的主要内容 | 第22页 |
2.4.1.2 IEC61850标准的特点 | 第22页 |
2.4.1.3 IEC61850标准体系的技术分析 | 第22-26页 |
2.4.2 制造报文规范(MMS)概述 | 第26-30页 |
2.4.2.1 什么是MMS | 第26-27页 |
2.4.2.2 MMS标准的内容 | 第27页 |
2.4.2.3 MMS应用服务 | 第27-28页 |
2.4.2.4 MMS在IEC61850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系统体系结构及总体设计方案 | 第30-38页 |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30-36页 |
3.1.1 客户-服务器组成部件 | 第30-31页 |
3.1.1.1 服务器 | 第30-31页 |
3.1.1.2 客户—服务器 | 第31页 |
3.1.2 客户—服务器角色 | 第31-33页 |
3.1.3 将ACSI映射到实际通信系统 | 第33-34页 |
3.1.4 61850到MMS的映射 | 第34-36页 |
3.2 系统体系结构 | 第36-38页 |
3.2.1 基本信息模型概述 | 第36-37页 |
3.2.2 其他服务模型概述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 第38-63页 |
4.1 公共数据属性 | 第38-43页 |
4.1.1 数据品质 | 第38-39页 |
4.1.2 Analogue value | 第39页 |
4.1.3 Configuration of analogue value | 第39-40页 |
4.1.4 Range configuration | 第40页 |
4.1.5 Step position with transient indication | 第40页 |
4.1.6 Pulse configuration | 第40-41页 |
4.1.7 Originator | 第41-42页 |
4.1.8 Unit definition | 第42页 |
4.1.9 Vector definition | 第42-43页 |
4.2 基本数据级别 | 第43-46页 |
4.2.1 数据类的定义 | 第43-44页 |
4.2.2 数据类属性 | 第44-46页 |
4.2.2.1 数据名 | 第44页 |
4.2.2.2 DataRef—数据对象参数 | 第44-45页 |
4.2.2.3 标记 | 第45页 |
4.2.2.4 数据属性 | 第45页 |
4.2.2.5 FC[0..1]-功能约束 | 第45-46页 |
4.2.2.6 TrgOp[0..n]—触发选项 | 第46页 |
4.3 数据集(DATA-SET)类 | 第46-48页 |
4.4 取代(Substitution) | 第48-49页 |
4.4.1 取代服务的顺序图 | 第49页 |
4.4.2 非取代的顺序图 | 第49页 |
4.5 报告和记录 | 第49-54页 |
4.5.1 概述 | 第49-51页 |
4.5.1.1 事件代理者 | 第50页 |
4.5.1.2 报告代理者 | 第50-51页 |
4.5.1.3 记录代理者 | 第51页 |
4.5.2 事件控制模型(Event control model) | 第51-52页 |
4.5.3 报告模型 | 第52-53页 |
4.5.4 记录模型 | 第53-54页 |
4.6 控制模型(CONTROL CLASS) | 第54-62页 |
4.6.1 不带增强安全的直接控制 | 第55-56页 |
4.6.2 不带增强安全的SBO控制 | 第56-57页 |
4.6.3 带增强安全的直接控制 | 第57-58页 |
4.6.4 带增强安全的SBO控制 | 第58-60页 |
4.6.5 带同期检查的控制 | 第60-61页 |
4.6.6 时间所激活控制 | 第61-62页 |
4.7 定值组控制(SETTING-GROUP-CONTROL-BLOCK class)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系统可行性验证 | 第63-77页 |
5.1 界面设计 | 第63-67页 |
5.1.1 服务器界面设计 | 第63-64页 |
5.1.2 服务器端数据组织方式 | 第64-65页 |
5.1.3 客户端界面设计 | 第65-66页 |
5.1.4 客户端数据组织方式 | 第66页 |
5.1.5 客户端连接参数的读取和配置 | 第66-67页 |
5.2 功能演示 | 第67-69页 |
5.2.1 收取报告 | 第67-68页 |
5.2.2 控制演示 | 第68-69页 |
5.3 系统实现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 第69-77页 |
5.3.1 数据变量读写 | 第69-72页 |
5.3.2 客户端读取服务器端数据动态树型结构显示 | 第72-73页 |
5.3.3 协议数据单元PDU的实现 | 第73-77页 |
5.3.3.1 ASN.1编码规范 | 第73-74页 |
5.3.3.2 协议数据单元的结构 | 第74-75页 |
5.3.3.3 RFC1006规范 | 第75页 |
5.3.3.4 动态内存管理技术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7-79页 |
6.1 当前应用现状 | 第77页 |
6.2 前景展望 | 第77-79页 |
附录 | 第79-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