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链格孢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 第16-36页 |
1.链格孢菌毒素的种类及结构 | 第16-24页 |
2.链格孢菌毒素的生物活性 | 第24-26页 |
3.链格孢菌毒素的作用机理 | 第26-28页 |
4.链格孢菌毒素的毒性研究 | 第28-30页 |
5.链格孢菌毒素的检测 | 第30-31页 |
6.链格孢菌毒素的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31-32页 |
7.链格孢菌毒素的合成 | 第32-34页 |
8.链格孢菌毒素的开发应用 | 第34-36页 |
第二章 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链格孢菌AAC-毒素的研究 | 第36-46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2.1 不同树脂及活性炭对AAC-毒素的吸附效果比较 | 第39-40页 |
2.2 上样量对DA201吸附AAC-毒素效果的影响 | 第40页 |
2.3 无菌滤液pH值对DA201吸附AAC-毒素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2.4 乙醇浓度对AAC-毒素解吸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3.讨论 | 第42-46页 |
第三章 链格孢菌AAC-毒素除草活性及安全性的研究 | 第46-56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2.1 链格孢菌AAC-毒素对杂草的防除效果 | 第49页 |
2.2 链格孢菌AAC-毒素对作物的安全性 | 第49-51页 |
2.3 链格孢菌AAC-毒素对不同叶期马唐的防除效果 | 第51-52页 |
2.4 链格孢菌AAC-毒素防除马唐的大田小区试验结果 | 第52页 |
2.5 链格孢菌AAC-毒素对棉花和小麦安全性评价大田小区试验结果 | 第52-54页 |
3.讨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链格孢菌AAC-毒素作为生物源除草剂乳油剂型的初步研究 | 第56-64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2.1 各种乳油的表面张力 | 第59-60页 |
2.2 各种乳油的质量 | 第60-61页 |
2.2.1 乳油的分散性 | 第60页 |
2.2.2 乳油的稳定性 | 第60-61页 |
2.3 各种乳油的活性 | 第61-62页 |
3.讨论 | 第62-64页 |
第五章 HPLC在细交链孢菌酮酸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 第64-74页 |
第一节 细交链孢菌酮酸的HPLC分析 | 第64-69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67-68页 |
2.1 细交链孢菌酮酸典型的色谱图 | 第67页 |
2.2 线性关系的确定 | 第67-68页 |
2.3 方法的精密度测定 | 第68页 |
2.4 方法的准确度实验 | 第68页 |
3.讨论 | 第68-69页 |
第二节 19个链格孢菌菌株细交链孢菌酮酸产率和产毒力的检测 | 第69-74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71-73页 |
2.1 不同菌株细交链孢菌酮酸产率 | 第71-72页 |
2.2 不同菌株的致病性 | 第72-73页 |
3.讨论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细交链孢菌酮酸的除草生物活性 | 第74-90页 |
第一节 不同助剂对细交链孢菌酮酸除草活性的影响 | 第74-80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76-79页 |
2.1 不同助剂对细交链孢菌酮酸活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2.2 助剂浓度对其增效作用的影响 | 第77-78页 |
2.3 两种配方对紫茎泽兰离体叶片的致病性 | 第78-79页 |
3.讨论 | 第79-80页 |
第二节 细交链孢菌酮酸的杀草谱和作物安全性评价 | 第80-90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81-82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82-88页 |
2.1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紫茎泽兰的致病性检测(离体叶片针刺法) | 第82-84页 |
2.2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紫茎泽兰植株不同叶龄叶片的致病性 | 第84-85页 |
2.3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不同植物的致病性(离体叶片针刺法) | 第85-86页 |
2.4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杂草的致病性(幼苗喷雾法) | 第86-87页 |
2.5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作物的安全性 | 第87-88页 |
3.讨论 | 第88-90页 |
第七章 细交链孢菌酮酸的毒理学研究 | 第90-110页 |
第一节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绿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的毒性 | 第90-96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92-94页 |
2.1 甲醇NOEC值测定 | 第92-93页 |
2.2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生长的影响 | 第93-94页 |
2.3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叶绿素浓度的影响 | 第94页 |
3.讨论 | 第94-96页 |
第二节 链格孢菌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和有丝分裂的影响 | 第96-102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97-98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98-100页 |
2.1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 | 第98-99页 |
2.2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 第99-100页 |
2.3 细胞的多核仁现象 | 第100页 |
3.讨论 | 第100-102页 |
第三节 细交链孢菌酮酸的动物细胞毒性作用 | 第102-110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4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104-107页 |
2.1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小鼠成纤维细胞3T3增殖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2.2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中国仓鼠肺细胞CHL增殖的影响 | 第105页 |
2.3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人肝细胞L-O2增殖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2.4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3种细胞毒性作用的比较 | 第106-107页 |
3.讨论 | 第107-110页 |
第八章 细交链孢菌酮酸在土壤中的降解研究 | 第110-120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3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113-117页 |
2.1 微生物和光照对细交链孢菌酮酸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2.2 土壤含水量对细交链孢菌酮酸降解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2.3 温度对细交链孢菌酮酸土壤降解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2.4 细交链孢菌酮酸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的降解 | 第116-117页 |
3.讨论 | 第117-120页 |
第九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 第120-126页 |
1.结论 | 第120页 |
2.讨论 | 第120-124页 |
2.1 紫茎泽兰致病型链格孢菌AAC-毒素开发为除草剂的潜力 | 第121-123页 |
2.2 关于细交链孢菌酮酸开发为除草剂的潜力 | 第123-124页 |
2.3 展望 | 第124页 |
3.创新点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