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2 苏轼与苏辙兄弟深情简述 | 第17-28页 |
2.1 苏轼与苏辙的情感经历 | 第17-22页 |
2.1.1 第一阶段:天真烂漫的少年时期 | 第17-18页 |
2.1.2 第二阶段:感情平稳发展的步入官场时期 | 第18-19页 |
2.1.3 第三阶段:感情进一步发展的仕途漂泊时期 | 第19-20页 |
2.1.4 第四阶段:感情淡而实腴的晚年贬谪时期 | 第20-21页 |
2.1.5 小结 | 第21-22页 |
2.2 苏轼与苏辙兄弟之情的深刻内涵 | 第22-28页 |
2.2.1 血脉之亲 | 第22-24页 |
2.2.2 师友之义 | 第24-26页 |
2.2.3 知己之情 | 第26-27页 |
2.2.4 小结 | 第27-28页 |
3 苏轼文学作品中受兄弟之情影响作品的统计与量化分析 | 第28-98页 |
3.1 苏轼文学作品中受兄弟之情影响作品的量化统计 | 第28-93页 |
3.1.1 苏轼诗歌作品中受兄弟之情影响作品的量化统计 | 第28-49页 |
3.1.2 苏轼词类作品中受兄弟之情影响作品的量化统计 | 第49-50页 |
3.1.3 苏轼文章书信类作品中受兄弟之情影响作品的量化统计 | 第50-78页 |
3.1.4 补充说明 | 第78-93页 |
3.2 苏轼文学作品中涉及兄弟之情作品的量化分析 | 第93-98页 |
3.2.1 该类作品中诗、文数量较多词作数量稀少 | 第93页 |
3.2.2 该类作品中诗歌类作品与文章书信的类作品的区别 | 第93-94页 |
3.2.3 该类作品多创作于佳节前后与分离期间 | 第94-95页 |
3.2.4 该类作品的创作在早期以诗歌为主中后期以书信文章为主 | 第95-97页 |
3.2.5 小结 | 第97-98页 |
4 兄弟之情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具体影响 | 第98-109页 |
4.1 兄弟之情影响苏轼文学创作的兴起 | 第98-102页 |
4.1.1 仕宦生涯中频繁地变更任职地点及长期的羁旅行役引发兄弟之间离情别绪和相思之情,进而兴起文学创作动机 | 第98-99页 |
4.1.2 频繁的、习惯性的文学交往、学术探讨,引发苏轼的文学创作动机 | 第99-101页 |
4.1.3 与苏辙在生活琐事上的联系引发苏轼的创作动机 | 第101-102页 |
4.1.4 小结 | 第102页 |
4.2 兄弟之情影响苏轼相关文学创作的具体内容和主旨 | 第102-109页 |
4.2.1 表露与苏辙兄弟之情的作品多涉及思乡、惜时、归隐之情 | 第102-104页 |
4.2.2 苏轼常基于苏辙的创作,在酬唱往还中将作品主旨深化 | 第104-105页 |
4.2.3 与苏辙的兄弟之情丰富了苏轼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加深情感表达 | 第105-108页 |
4.2.4 小结 | 第108-109页 |
5 苏轼涉及兄弟之情作品的审美特质 | 第109-117页 |
5.1 苏轼涉及兄弟之情作品具有温柔敦厚之美 | 第109-113页 |
5.1.1 苏轼涉及涉及与苏辙兄弟之情的诗文充盈着兄弟间的默契 | 第109-111页 |
5.1.2 苏轼涉及兄弟之情的诗文萦绕着两家人的天伦之乐 | 第111-113页 |
5.2 苏轼涉及与苏辙兄弟之情的诗文有股超然之气 | 第113-117页 |
5.2.1 该类作品体现二人坚守直道,推崇“正义”的气质 | 第114-115页 |
5.2.2 该类作品体现二人轻视功名利禄,超然于物,追求心境明达等品质 | 第115-117页 |
6 结论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