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引言 | 第8-12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1.2 文献回顾 | 第9-11页 |
1.2.1 乡村建设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9-11页 |
1.2.2 关于杨开道的研究 | 第11页 |
1.2.3 小结 | 第11页 |
1.3 论文框架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2.社区的概念 | 第12-14页 |
2.1 滕尼斯眼中的社区 | 第12页 |
2.2 芝加哥学派眼中的社区 | 第12-13页 |
2.3 杨开道眼中的社区 | 第13-14页 |
2.4 当代对于社区概念的界定 | 第14页 |
3.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之背景 | 第14-17页 |
3.1 宏观社会背景——20 世纪20至 30 年代的农村社会样貌 | 第14-15页 |
3.1.1 经济方面 | 第14页 |
3.1.2 政治方面 | 第14-15页 |
3.1.3 文化方面 | 第15页 |
3.1.4 小结 | 第15页 |
3.2 微观个人动机——杨开道先生为什么从事农村工作 | 第15-17页 |
3.2.1 放弃商科改学农科 | 第15-16页 |
3.2.2 赴美学习社会科学 | 第16页 |
3.2.3 回国加入燕大社会学系开始试验 | 第16-17页 |
4.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之农村问题 | 第17-18页 |
4.1 农村问题是共同问题 | 第17页 |
4.2 农村问题是全方面的问题 | 第17-18页 |
5.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之方法 | 第18-24页 |
5.1 方法一:历史研究——中国乡约制度 | 第18-21页 |
5.1.1 乡约制度与乡村建设的关系 | 第18-19页 |
5.1.2 中国乡约制度发展历程 | 第19页 |
5.1.3 吕氏乡约 | 第19-20页 |
5.1.4 乡治理论 | 第20-21页 |
5.1.5 方法一之启示 | 第21页 |
5.2 方法二:现实调查——农村组织与自治 | 第21-24页 |
5.2.1 农村组织的意义 | 第21-22页 |
5.2.2 农村组织的困难 | 第22页 |
5.2.3 农村地方组织 | 第22-24页 |
5.2.4 方法二之启示 | 第24页 |
6.清河试验区的个案分析 | 第24-28页 |
6.1 燕京大学师生在清河试验区的角色 | 第24-27页 |
6.1.1 外来专家前期调查 | 第25-26页 |
6.1.2 进入农村社会获得接纳 | 第26页 |
6.1.3 搭建试验区工作组织架构培养领袖人才 | 第26-27页 |
6.2 组织建设培养合作习惯 | 第27页 |
6.3 发展报业培养政治习惯 | 第27-28页 |
7. 杨开道农村社区工作模式与晏阳初平民教育模式比较 | 第28-30页 |
7.1 相同点 | 第28-29页 |
7.1.1 组织化建设农村社区 | 第28-29页 |
7.2 区别 | 第29-30页 |
7.2.1 组织基础不同 | 第29页 |
7.2.2 形式不同 | 第29-30页 |
8. 结论 | 第30-33页 |
8.1 历史延续性 | 第30页 |
8.2 对当代农村社区工作的启示 | 第30-32页 |
8.2.1 社会工作者角色转变--从统筹全局者到具体服务提供者 | 第31页 |
8.2.2 组织培育方面 | 第31-32页 |
8.3 不足 | 第32-33页 |
后记 | 第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