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地铁车站施工方法 | 第13-15页 |
1.2.2 洞桩法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3 群洞效应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1-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2 工程背景 | 第24-44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4-36页 |
2.1.1 新建工程概况 | 第24-33页 |
2.1.2 既有地铁现状 | 第33-35页 |
2.1.3 新建工程与既有地铁位置关系 | 第35-36页 |
2.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 第36-38页 |
2.2.1 工程地质 | 第36-37页 |
2.2.2 水文地质 | 第37-38页 |
2.3 工程特点分析 | 第38-39页 |
2.4 土体本构关系 | 第39-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 基于AHP的群洞效应研究 | 第44-94页 |
3.1 层次分析法(AHP)概述 | 第44-46页 |
3.2 单层导洞开挖顺序研究 | 第46-70页 |
3.2.1 单层导洞开挖方案 | 第46-47页 |
3.2.2 模型建立 | 第47-53页 |
3.2.3 单层导洞开挖方案影响分析 | 第53-65页 |
3.2.4 单层导洞层次分析法评定 | 第65-68页 |
3.2.5 单层导洞最优方案影响分析 | 第68-70页 |
3.3 双层导洞开挖顺序研究 | 第70-93页 |
3.3.1 双层导洞开挖方案 | 第70-71页 |
3.3.2 模型建立 | 第71-75页 |
3.3.3 双层导洞开挖方案影响分析 | 第75-87页 |
3.3.4 双层导洞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定 | 第87-89页 |
3.3.5 双层导洞最优方案影响分析 | 第89-92页 |
3.3.6 小结 | 第92-9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4 新建PBA法车站下穿既有车站变形分析 | 第94-110页 |
4.1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94-97页 |
4.1.1 模型建立 | 第94-95页 |
4.1.2 模拟工序 | 第95-97页 |
4.2 未采取加固措施时穿越施工影响分析 | 第97-102页 |
4.2.1 地表变形预测 | 第97-98页 |
4.2.2 车站结构变形分析 | 第98-102页 |
4.3 采取加固措施时穿越施工影响分析 | 第102-108页 |
4.3.1 地表变形预测 | 第102-103页 |
4.3.2 车站结构变形分析 | 第103-107页 |
4.3.3 穿越施工过程总结 | 第107-10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5 轨道动力学分析 | 第110-128页 |
5.1 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110-118页 |
5.1.1 SIMPACK软件简介 | 第110-111页 |
5.1.2 车辆模型 | 第111-113页 |
5.1.3 车辆参数 | 第113-114页 |
5.1.4 轨道不平顺谱 | 第114-117页 |
5.1.5 计算内容和分析方法 | 第117-118页 |
5.2 车辆运行动力性能评价指标 | 第118-120页 |
5.2.1 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 | 第118-119页 |
5.2.2 车辆运行平稳性评价 | 第119-120页 |
5.3 既有地铁穿越前后车辆动力性能对比 | 第120-12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6 PBA工法车站密贴下穿既有车站工程风险控制措施 | 第128-138页 |
6.1 风险控制研究概述 | 第128-130页 |
6.1.1 风险控制研究的必要性 | 第128-129页 |
6.1.2 风险等级划分 | 第129-130页 |
6.2 风险控制措施 | 第130-136页 |
6.2.1 超前加固措施 | 第130-132页 |
6.2.2 监测措施 | 第132-133页 |
6.2.3 轨道防护措施 | 第133-135页 |
6.2.4 分阶段控制技术 | 第135-13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8-139页 |
7.2 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4页 |
作者简历以及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44-14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