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径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技术路径 | 第13-14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理论综述 | 第16-27页 |
2.1 心理契约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2.1.1 心理契约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心理契约的维度 | 第17-18页 |
2.1.3 心理契约的测量 | 第18-19页 |
2.2 工作满意度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2.1 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 第19页 |
2.2.2 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2.3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 | 第20-21页 |
2.3 离职倾向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3.1 离职倾向的概念 | 第21页 |
2.3.2 离职倾向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2.3.3 离职倾向的测量 | 第23页 |
2.4 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倾向的关系 | 第23-27页 |
2.4.1 心理契约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 第23-24页 |
2.4.2 心理契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 | 第24-25页 |
2.4.3 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 | 第25-27页 |
3 S公司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 第27-29页 |
3.1 调查目的 | 第27页 |
3.2 调查对象 | 第27页 |
3.3 调查方法 | 第27-28页 |
3.4 问卷设计 | 第28页 |
3.5 调查实施情况 | 第28-29页 |
4 对S公司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三者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29-53页 |
4.1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 第29-31页 |
4.2 量表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 第31-33页 |
4.2.1 量表的信度分析 | 第31-32页 |
4.2.2 量表的效度分析 | 第32-33页 |
4.3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第33-35页 |
4.4 人口变量的差异性检验 | 第35-47页 |
4.4.1 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 | 第36-38页 |
4.4.2 婚姻状况的独立样本t检验 | 第38-40页 |
4.4.3 年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0-43页 |
4.4.4 学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3-47页 |
4.5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7-49页 |
4.5.1 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7-48页 |
4.5.2 心理契约三个维度与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4.6 研究变量的回归分析 | 第49-53页 |
4.6.1 心理契约对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4.6.2 心理契约对离职倾向的回归分析 | 第50-51页 |
4.6.3 工作满意度对离职倾向的回归分析 | 第51页 |
4.6.4 工作满意度中介作用检验 | 第51-53页 |
5 管理建议 | 第53-58页 |
5.1 从心理契约的三个维度入手,提高员工整体心理契约 | 第53-56页 |
5.1.1 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提高员工的物质激励 | 第53-54页 |
5.1.2 加强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提高员工的环境激励 | 第54页 |
5.1.3 重视员工的在公司内的发展,提高员工的成长机会 | 第54-56页 |
5.2 发挥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降低员工离职倾向 | 第56-58页 |
5.2.1 完善企业的招聘制度,实现人与岗匹配 | 第56页 |
5.2.2 关注特定群体,在企业内推行“导师制” | 第56-57页 |
5.2.3 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 | 第57-5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8-61页 |
6.1.1 个人属性对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的差异 | 第58-59页 |
6.1.2 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关系 | 第59-61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Ⅰ 调查问卷 | 第66-68页 |
附录Ⅱ个人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