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运行控制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列车仿真平台系统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1 列车仿真软件的历史 | 第12-13页 |
1.2.2 列车仿真软件的优势 | 第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文贡献 | 第15-16页 |
1.5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2 列车运行平台仿真方案设计 | 第17-30页 |
2.1 仿真平台软件的开发流程 | 第17-18页 |
2.2 列车运行平台实现目标 | 第18-19页 |
2.2.1 确立平台软件实现的目标 | 第18-19页 |
2.2.2 确立仿真平台面对的参与者 | 第19页 |
2.2.3 确立软件设计中使用的编程语言 | 第19页 |
2.3 仿真软件设计的方法 | 第19-23页 |
2.3.1 面向对象的仿真技术 | 第20-21页 |
2.3.2 对软件结构体系的描述 | 第21-22页 |
2.3.3 基于Visio的UML模型语言建立 | 第22-23页 |
2.4 基于UML模型语言的软件设计 | 第23-28页 |
2.4.1 仿真模型用例 | 第23-24页 |
2.4.2 建立模型描述用例图 | 第24-26页 |
2.4.3 建立模型的类图 | 第26-27页 |
2.4.4 系统的时序图 | 第27-28页 |
2.5 仿真平台软件的结构设计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列车仿真平台软件的程序设计 | 第30-41页 |
3.1 程序模块设计 | 第30-31页 |
3.2 仿真模型设置界面模块的开发 | 第31-34页 |
3.2.1 仿真模型设置界面模块的程序设计 | 第31-33页 |
3.2.2 仿真模型设置界面模块的接口函数说明 | 第33-34页 |
3.3 网络传输模块的开发 | 第34-36页 |
3.3.1 网络传输模块的程序设计 | 第34-36页 |
3.3.2 网络传输模块的接口函数说明 | 第36页 |
3.4 仿真程序计算模块的开发 | 第36-37页 |
3.4.1 仿真程序计算模块的程序设计 | 第36-37页 |
3.4.2 仿真程序计算模块的接口函数说明 | 第37页 |
3.5 数据处理运行回放模块的开发 | 第37-40页 |
3.5.1 数据处理运行回放模块的程序设计 | 第37-39页 |
3.5.2 数据处理运行回放模块的接口函数说明 | 第39-40页 |
3.6 对平台软件程序的完善 | 第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列车仿真平台软件的测试 | 第41-56页 |
4.1 线路及列车参数描述 | 第41-42页 |
4.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ATO目标速度曲线优化 | 第42-47页 |
4.2.1 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 第42-45页 |
4.2.2 ATO目标速度曲线的求解 | 第45-47页 |
4.3 列车自动驾驶算法设计 | 第47-49页 |
4.3.1 PID控制器系统 | 第48页 |
4.3.2 PID系统测试 | 第48-49页 |
4.4 其他智能控制系统 | 第49页 |
4.5 测试概要 | 第49-50页 |
4.5.1 测试目的 | 第49页 |
4.5.2 测试内容 | 第49-50页 |
4.6 测试过程及结果 | 第50-55页 |
4.6.1 数据设置测试 | 第50-53页 |
4.6.2 TCP/IP网络传输测试 | 第53-54页 |
4.6.3 运行仿真回放测试 | 第54-55页 |
4.7 仿真系统的评价与分析 | 第5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