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燕麦矮缩病毒的RepA蛋白在烟草上诱导HR的机理研究

致谢第6-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4页
    1.1 病毒侵染诱导HR的相关研究进展第17-23页
        1.1.1 HR和植物的免疫反应第17-19页
            1.1.1.1 HR 的定义第17页
            1.1.1.2 HR是植物的一种免疫反应第17-19页
        1.1.2 病毒侵染诱导的HR研究第19-21页
            1.1.2.1 病毒侵染诱导HR的相关研究第19-21页
            1.1.2.2 病毒编码的蛋白诱导HR的研究第21页
        1.1.3 双生病毒诱导HR的相关研究第21-23页
            1.1.3.1 双生病毒第21-22页
            1.1.3.2 双生病毒编码的HR激发子第22-23页
    1.2 信号分子参与调控植物抗性的相关研究第23-31页
        1.2.1 JA参与植物抗性的相关研究第23-25页
        1.2.2 SA参与植物抗性的相关研究第25-26页
        1.2.3 PA途径参与植物抗性的相关研究第26-31页
            1.2.3.1 多胺途径(PA)第26-27页
            1.2.3.2 多胺途径参与植物抗性的研究第27-29页
            1.2.3.3 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第29-31页
    1.3 光合作用参与植物抗性的相关研究第31-34页
        1.3.1 植物的光合作用第31页
        1.3.2 病毒侵染引起植物光合作用的改变第31-34页
第二章 常规实验方法第34-55页
    2.1 常规克隆实验技术第34-39页
        2.1.1 普通的PCR反应第34页
        2.1.2 高保真PCR反应第34-35页
        2.1.3 Overlap PCR(重叠延伸PCR)第35-36页
        2.1.4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第36页
        2.1.5 连接第36-37页
        2.1.6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7-38页
        2.1.7 转化第38页
        2.1.8 PCR 筛斑鉴定第38页
        2.1.9 质粒微量提取试剂盒第38-39页
        2.1.10 酶切鉴定第39页
    2.2 核酸实验相关技术第39-44页
        2.2.1 植物总DNA提取(CTAB法)第39-40页
        2.2.2 RNA提取和Northern blot第40-44页
            2.2.2.1 器皿和容器的处理第40页
            2.2.2.2 值物总RNA的提取第40-41页
            2.2.2.3 大小RNA的分离第41页
            2.2.2.4 探针标记第41-42页
            2.2.2.5 大RNA的甲醛变性凝胶电泳第42页
            2.2.2.6 大RNA的转膜第42-43页
            2.2.2.7 大RNA的杂交第43页
            2.2.2.8 小RNA的尿素变性电泳第43-44页
            2.2.2.9 小RNA的转膜第44页
            2.2.2.10 小RNA的杂交第44页
    2.3 RT-PCR 和 qRT-PCR第44-46页
        2.3.1 RT-PCR第44-45页
        2.3.2 qRT-PCR第45-46页
    2.4 蛋白质实验相关技术第46-53页
        2.4.1 植物蛋白提取方法第46页
        2.4.2 原核表达第46-47页
        2.4.3 pET重组蛋白的纯化和透析第47-48页
            2.4.3.1 pET重组蛋白在变性条件下的大量纯化第47-48页
            2.4.3.2 透析和复性第48页
        2.4.4 GST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48-49页
        2.4.5 SDS-PAGE和Western blot技术第49-53页
            2.4.5.1 SDS-PAGE第49-51页
            2.4.5.2 Western blot 技术第51-53页
    2.5 农杆菌实验相关技术第53-55页
        2.5.1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第53页
        2.5.2 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第53-54页
        2.5.3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接种(浸润植物)第54-55页
第三章 ODV RepA是一个诱导HR的激发子第55-9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6-67页
        3.1.1 材料第56页
        3.1.2 方法第56-67页
            3.1.2.1 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6-59页
            3.1.2.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9-60页
            3.1.2.3 PVX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0页
            3.1.2.4 用于RepA基因稳定表达的转基因载体的构建第60页
            3.1.2.5 VIGS沉默载体的构建第60-63页
            3.1.2.6 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第63页
            3.1.2.7 ACP-ELISA 实验第63-64页
            3.1.2.8 qRT-PCR检测mRNA的表达水平第64页
            3.1.2.9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第64页
            3.1.2.10 JA、SA外源涂抹实验第64页
            3.1.2.11 免疫胶体金标记电镜技术第64-65页
            3.1.2.12 抑制子鉴定第65-66页
            3.1.2.13 普通烟转基因实验第66-67页
            3.1.2.14 DAB吸收法检测H_2O_2第67页
            3.1.2.15 农杆菌平板计数方法第6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67-93页
        3.2.1 RepA蛋白的原核表达和多克隆抗体制备第67-69页
        3.2.2 瞬时表达ODV RepA能激发HR第69-72页
        3.2.3 RepA能通过PVX表达引起系统坏死第72-75页
        3.2.4 ODV RepA诱导HR的功能域的鉴定第75-78页
        3.2.5 RepA及其缺失突变体的亚细胞定位第78-80页
        3.2.6 影响ODV RepA诱导HR的拮抗因子第80-82页
        3.2.7 高温能抑制ODV RepA诱导的HR第82-85页
        3.2.8 JA信号是RepA诱导HR所必需的第85-91页
        3.2.9 RepA是一个弱的PTGS抑制子第91-93页
    3.3 结论第93-96页
第四章 与ODV RepA蛋白互作的寄主因子筛选第96-12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96-103页
        4.1.1 材料第96-97页
        4.1.2 方法第97-103页
            4.1.2.1 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的构建第97页
            4.1.2.2 质粒转化酵母菌第97-98页
            4.1.2.3 诱饵蛋白毒性的检测第98页
            4.1.2.4 诱饵蛋白的自激活检测第98-99页
            4.1.2.5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99-102页
            4.1.2.6 酵母双杂交重新验证候选蛋白互作第102-10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103-118页
        4.2.1 诱饵蛋白RepA对酵母毒性的检测第103页
        4.2.2 诱饵蛋白RepA自激活活性的检测第103-104页
        4.2.3 诱饵蛋白RepA自激活功能域的确定第104-108页
        4.2.4 与RepA互作的本氏烟互作因子的筛选第108-111页
        4.2.5 酵母双杂交重新验证候选蛋白互作第111-118页
    4.4 结论第118-120页
第五章 初步解析NbSAMDC1参与RepA诱导HR的机制第120-145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120-126页
        5.1.1 材料第120-121页
        5.1.2 方法第121-126页
            5.1.2.1 载体构建第121-124页
            5.1.2.2 重组质粒导入根癌根癌农杆菌第124页
            5.1.2.3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第124-125页
            5.1.2.4 GST Pull down实验第125-126页
            5.1.2.5 NbSAMDC1抑制剂MGBG处理试验第126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26-143页
        5.2.1 NbSAMDC1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第126-129页
        5.2.2 NbSAMDC1与RepA蛋白在体内和体外互作第129-131页
        5.2.3 NbSAMDC1与RepA蛋白互作结构域的鉴定第131-132页
        5.2.4 NbSAMDC1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分析第132-133页
        5.2.5 NbSAMDC1在烟草叶片中的亚细胞定位第133-134页
        5.2.6 RepA和NbSAMDC的互作对植物多胺水平的影响第134-135页
        5.2.7 多胺合成中SAMDC的竞争性抑制剂处理对RepA诱导HR的影响第135-136页
        5.2.8 利用病毒载体沉默NbSAMDC1对RepA诱导HR的影响第136-139页
        5.2.9 利用病毒载体过表达NbSAMDC1对RepA诱导HR的影响第139-141页
        5.2.10 RepA在NbSAMDC1表达水平发生变化的转基因植株上诱导HR的情况第141-143页
    5.3 结论第143-145页
第六章 RepA诱导HR后的表达谱分析第145-186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45-153页
        6.1.1 材料第145页
        6.1.2 方法第145-153页
            6.1.2.1 载体构建第145-146页
            6.1.2.2 接种和取样第146页
            6.1.2.3 建立文库和测序第146页
            6.1.2.4 标准信息分析第146-149页
            6.1.2.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第149-153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53-183页
        6.2.1 Illumina测序和reads数据组装第153-156页
        6.2.2 Reads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第156-158页
        6.2.3 分析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第158-161页
        6.2.4 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161-164页
        6.2.5 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pathway分析第164-172页
        6.2.6 光合途径上电子传递链组分NbFDN1参与了RepA诱导的HR第172-178页
        6.2.7 RepA的表达促进细胞中叶绿体的降解第178-179页
        6.2.9 RepA的表达促进淀粉粒数量减少第179-183页
    6.3 结论第183-186页
第七章 全文小结第186-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196页
附录A 本论文中所用术语缩写与中英文对照第196-197页
附录B 常用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与仪器第197-199页
附录C 常用缓冲液、试剂及培养基配方第199-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藏野生大麦耐旱特异蛋白与相关基因鉴定及外源甜菜碱缓解大麦干旱胁迫生理机理的研究
下一篇:柑橘绿霉病菌比较基因组及抗DMI杀菌剂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