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四皓本事及接受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二、已有研究成果梳理 | 第13-21页 |
(一) 1978年以前的四皓研究 | 第13-15页 |
(二) 1978年——1999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18页 |
(三) 21世纪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8-21页 |
三、本项研究的方法、新见及不足 | 第21-24页 |
第一章 史传中的商山四皓 | 第24-52页 |
第一节 商山四皓之称谓、姓名 | 第24-33页 |
一、“商山四皓”之称谓 | 第24-26页 |
二、四皓“名号”释疑 | 第26-29页 |
三、四皓姓名释疑 | 第29-33页 |
第二节 商山四皓辅翼太子事迹论 | 第33-43页 |
一、商山四皓辅翼太子之本事辨 | 第33-36页 |
二、四皓“拒邦助盈”之原因及结果 | 第36-40页 |
三、商山四皓形象原始 | 第40-43页 |
第三节 商山四皓归隐及其隐地考 | 第43-52页 |
一、商山四皓数次归隐及其原因 | 第43-45页 |
二、商山四皓归隐地考 | 第45-49页 |
三、商山四皓归隐之影响与评价 | 第49-52页 |
第二章 商山四皓形象的演变 | 第52-77页 |
第一节 四皓高贤、智谋形象的塑造 | 第52-61页 |
一、四皓独立人格形象形成 | 第52-53页 |
二、四皓“知时”“忠主”形象被肯定 | 第53-55页 |
三、四皓道德事功评判格局的变化 | 第55-58页 |
四、四皓高贤、智谋形象的深化 | 第58-61页 |
第二节 四皓高贤、智谋形象的反思 | 第61-66页 |
一、质疑四皓真伪与道德高下 | 第61-63页 |
二、批判抬头至深刻反思四皓 | 第63-66页 |
第三节 四皓隐逸、仙寿形象的分析 | 第66-77页 |
一、人格精神与四皓隐逸形象 | 第66-69页 |
二、四皓从“政坛”到“神坛” | 第69-73页 |
三、四皓长寿形象 | 第73-77页 |
第三章 商山四皓的历代艺术接受 | 第77-123页 |
第一节 诗歌中的商山四皓 | 第77-100页 |
一、“四皓诗”的创作及其宏观特征 | 第77-79页 |
二、历代四皓诗的分类及主题迁移 | 第79-87页 |
三、唐代题庙诗与白居易唱和团体的“四皓诗” | 第87-94页 |
四、宋代诗与历代词之咏四皓 | 第94-97页 |
五、题画诗中的四皓主题 | 第97-100页 |
第二节 话本、戏曲、小说中的商山四借皓 | 第100-107页 |
一、话本所见商山四皓 | 第100-101页 |
二、曲词所见商山四皓 | 第101-103页 |
三、明清小说所见商山四皓用典 | 第103-107页 |
第三节 绘画、雕塑、碑刻、建筑中的商山四皓 | 第107-123页 |
一、绘画中的商山四皓 | 第107-115页 |
二、雕塑、碑刻中的四皓题材 | 第115-116页 |
三、建筑中的四皓题材 | 第116-123页 |
第四章 商山四皓在古代日本、韩国 | 第123-152页 |
第一节 商山四皓在古代日本 | 第123-140页 |
一、日本古代史论中的“商山四皓” | 第124-127页 |
二、“真假”四皓与“张良计”的讨论 | 第127-130页 |
三、日本汉诗中的商山四皓 | 第130-135页 |
四、四皓文化在日本的艺术接受 | 第135-140页 |
第二节 商山四皓在古代韩国 | 第140-150页 |
一、史论商山四皓真伪与辅翼太子事 | 第140-144页 |
二、韩国古代诗歌中的商山四皓题材 | 第144-148页 |
三、四皓文化在绘画、建筑中的表现 | 第148-150页 |
第三节 四皓文化异域传播简评 | 第150-152页 |
结语 | 第152-154页 |
附录一:商山四皓图版 | 第154-194页 |
附录二:日本商山四皓图版 | 第194-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24页 |
致谢 | 第224-22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