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4-25页 |
1.1 洪旱灾害研究 | 第14-19页 |
1.1.1 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1.2 凌河流域历史洪旱灾害情况 | 第16-18页 |
1.1.3 流域洪旱规律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 分布式水文模型发展现状 | 第19-23页 |
1.2.1 分布式水文模型国内外发展 | 第19-20页 |
1.2.2 分布式水文模型分类 | 第20-21页 |
1.2.3 典型分布式水文模型概况 | 第21-2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5-34页 |
2.1 凌河流域概况 | 第25-27页 |
2.1.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5-26页 |
2.1.2 水文及气象 | 第26-27页 |
2.2 MIKE SHE与MIKE11原理与耦合 | 第27-34页 |
2.2.1 蒸散发 | 第28-30页 |
2.2.2 坡面流 | 第30-31页 |
2.2.3 河流与湖泊(MIKE 11) | 第31-32页 |
2.2.4 不饱和带土壤水运动 | 第32页 |
2.2.5 饱和带地下水流运动 | 第32-34页 |
3 凌河流域降雨、蒸发特征规律研究 | 第34-59页 |
3.1 凌河流域降雨特征变化规律研究 | 第34-45页 |
3.1.1 降雨量变化特征 | 第34-38页 |
3.1.2 降雨的年际变化研究 | 第38-40页 |
3.1.3 降雨的年内变化研究 | 第40-45页 |
3.2 凌河流域蒸发特征变化研究 | 第45-48页 |
3.2.1 年蒸发量变化特征 | 第45-46页 |
3.2.2 蒸发的年际变化 | 第46-47页 |
3.2.3 蒸发的年内变化 | 第47-48页 |
3.3 太阳黑子与降雨相关关系研究 | 第48-50页 |
3.3.1 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3.3.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0页 |
3.4 气象干旱指标 | 第50-57页 |
3.4.1 凌河流域气象干旱指标分析 | 第50-53页 |
3.4.2 典型年分析 | 第53-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凌河流域径流特征变化规律研究 | 第59-85页 |
4.1 径流变化特征 | 第60-66页 |
4.1.1 径流总量变化特征 | 第60-62页 |
4.1.2 汛期径流量变化特征 | 第62-64页 |
4.1.3 径流深 | 第64-65页 |
4.1.4 河流径流变率的变化特征 | 第65-66页 |
4.2 径流分配特征 | 第66-79页 |
4.2.1 年际径流变化特征 | 第66-73页 |
4.2.2 年内径流变化特征 | 第73-79页 |
4.3 水文干旱的划分 | 第79-81页 |
4.4 径流变化成因分析 | 第81-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5 基于MIKE SHE/MIKE11耦合模型径流分析—以小凌河流域为例 | 第85-103页 |
5.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85页 |
5.2 基础数据处理 | 第85-91页 |
5.2.1 地形数据 | 第85-86页 |
5.2.2 土地覆盖/利用数据 | 第86-88页 |
5.2.3 土壤数据 | 第88-89页 |
5.2.4 叶面指数 | 第89-90页 |
5.2.5 地下水数据 | 第90-91页 |
5.2.6 其他数据 | 第91页 |
5.3 模型建立 | 第91-95页 |
5.3.1 Mike11模型建立 | 第91-92页 |
5.3.2 MIKE SHE模型建立 | 第92-94页 |
5.3.3 MIKE SHE/MIKE 11的耦合 | 第94-95页 |
5.4 模型的率定及验证 | 第95-96页 |
5.5 模型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96-102页 |
5.5.1 率定与验证结果 | 第96页 |
5.5.2 径流模拟分析 | 第96-100页 |
5.5.3 水量平衡分析 | 第100-10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104页 |
6.3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