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 选题背景第9页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14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2页
        1.4.2 多学科整合、跨学科研究法第12页
        1.4.3 功能分析法第12-14页
第2章 红色文化的相关理论概述第14-22页
    2.1 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及构成第14-17页
        2.1.1 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第14-16页
        2.1.2 红色文化的构成第16-17页
    2.2 红色文化的特征第17-19页
        2.2.1 民族性第17-18页
        2.2.2 科学性第18页
        2.2.3 大众性第18页
        2.2.4 开放性第18页
        2.2.5 历史性第18-19页
        2.2.6 生动性第19页
    2.3 红色文化的精髓——红色精神第19-22页
        2.3.1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19页
        2.3.2 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第19-20页
        2.3.3 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第20页
        2.3.4 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第20-22页
第3章 红色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第22-30页
    3.1 红色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第22-23页
        3.1.1 红色文化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第22页
        3.1.2 红色文化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第22-23页
        3.1.3 红色文化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第23页
    3.2 红色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第23-30页
        3.2.1 政治引导意义第23-24页
        3.2.2 助推经济意义第24-26页
        3.2.3 文明传承意义第26-27页
        3.2.4 和谐社会意义第27页
        3.2.5 教育育人意义第27-30页
第4章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0-35页
    4.1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第30-32页
        4.1.1 施教主体的高校对于红色文化教育存在实施困境第30-31页
        4.1.2 受教主体的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有待提高第31-32页
    4.2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2-35页
        4.2.1 社会不良现象造成红色文化表达的“空壳化”第32页
        4.2.2 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足第32-33页
        4.2.3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影响力不足第33-34页
        4.2.4 高校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第34-35页
第5章 红色文化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与对策第35-52页
    5.1 坚持正确的原则和科学的方法第35-38页
        5.1.1 正确的原则是前提第35-36页
        5.1.2 科学的方法是基础第36-38页
    5.2 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第38-45页
        5.2.1 大力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第38-41页
        5.2.2 适当引入课堂教学第41-43页
        5.2.3 建立健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运行和保障机制第43-45页
    5.3 发挥社会和家庭的合力作用第45-49页
        5.3.1 创新对红色文化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方式第45-46页
        5.3.2 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第46-48页
        5.3.3 创新红色文化家庭教育第48-49页
    5.4 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第49-52页
        5.4.1 完善自我认识第49-50页
        5.4.2 重视自我激励第50页
        5.4.3 加强自我完善第50-52页
结论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58-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个人修养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价值研究
下一篇:知行背离干扰下的健康道德情感生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