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4.2 经验总结法 | 第14页 |
1.4.3 历史研究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个人修养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其关联性 | 第16-26页 |
2.1 个人修养的内涵 | 第16-19页 |
2.1.1 思想修养 | 第16-17页 |
2.1.2 道德修养 | 第17页 |
2.1.3 专业修养 | 第17-18页 |
2.1.4 身心修养 | 第18页 |
2.1.5 礼仪修养 | 第18页 |
2.1.6 审美修养 | 第18-19页 |
2.2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 第19-22页 |
2.2.1 爱国守法 | 第20-21页 |
2.2.2 敬业爱生 | 第21页 |
2.2.3 教书育人 | 第21-22页 |
2.2.4 为人师表 | 第22页 |
2.2.5 严谨治学 | 第22页 |
2.3 个人修养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关系 | 第22-26页 |
2.3.1 崇高的职业道德应是教师个人修养的理想目标 | 第22-23页 |
2.3.2 个人修养是实现教师崇高职业道德的基本保障 | 第23-26页 |
第3章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26-35页 |
3.1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思想的产生 | 第26-29页 |
3.1.1 师德思想的萌芽 | 第26-27页 |
3.1.2 师德思想的丰富 | 第27-29页 |
3.2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思想的发展 | 第29-35页 |
3.2.1 师德思想的体系成熟 | 第29-30页 |
3.2.2 师德思想的清新之风 | 第30-32页 |
3.2.3 师德思想的规范完善 | 第32-35页 |
第4章 提升个人修养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意义与作用 | 第35-44页 |
4.1 良好的个人修养有益于教师自我价值的提升 | 第35-37页 |
4.1.1 有助于教师完善自身素质 | 第35-36页 |
4.1.2 有助于教师提升人生境界 | 第36-37页 |
4.2 良好的个人修养有益于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 第37-41页 |
4.2.1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第38-39页 |
4.2.2 有助于唤醒学生内驱力促进自我发展 | 第39-40页 |
4.2.3 有助于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 第40-41页 |
4.3 良好的个人修养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 第41-44页 |
4.3.1 教师培养学生道德对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 | 第41页 |
4.3.2 教师参加社会活动对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 | 第41-42页 |
4.3.3 教师日常人际交往对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 | 第42-44页 |
第5章 提升教师个人修养的方法与途径 | 第44-54页 |
5.1 自觉提高认识 | 第44-46页 |
5.1.1 教师应有自我修养的意识 | 第44-45页 |
5.1.2 教师应有自我评价的意识 | 第45页 |
5.1.3 教师应有自我教育的意识 | 第45-46页 |
5.2 努力完善自我 | 第46-50页 |
5.2.1 注重身心健康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前提 | 第46-47页 |
5.2.2 进行道德内化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基础 | 第47-48页 |
5.2.3 提高专业素养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核心 | 第48-50页 |
5.3 注重躬行践履 | 第50-51页 |
5.3.1 教师应该身体力行 | 第50-51页 |
5.3.2 教师要理论联系实践 | 第51页 |
5.4 坚持做到慎独 | 第51-54页 |
5.4.1 从“微小”处着眼 | 第52页 |
5.4.2 在“隐”处下功夫 | 第52页 |
5.4.3 在“恒”字上着力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