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阶煤煤层气储集机理及原始含气量模拟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23页 |
1.2.1 低阶煤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 | 第11-15页 |
1.2.2 低阶煤原始含气量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低阶煤储气机理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4 低阶煤储气空间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23-25页 |
1.3.1 问题的提出 | 第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5-26页 |
1.5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2章 低阶煤物质组成特征 | 第28-44页 |
2.1 低阶煤样品采集与分布 | 第28-29页 |
2.2 样品地质背景 | 第29-32页 |
2.2.1 吐哈盆地 | 第29-30页 |
2.2.2 准噶尔盆地 | 第30-31页 |
2.2.3 海拉尔盆地 | 第31页 |
2.2.4 鄂尔多斯盆地 | 第31-32页 |
2.3 样品煤岩煤质特征 | 第32-35页 |
2.4 煤中矿物的精细表征 | 第35-44页 |
2.4.1 SEM和EDX定性分析 | 第35-39页 |
2.4.2 XRD定量分析 | 第39-44页 |
第3章 低阶煤储气空间精细表征 | 第44-72页 |
3.1 煤储层孔隙探测技术 | 第44-47页 |
3.2 孔隙结构的吸附法表征 | 第47-54页 |
3.2.1 实验原理及方法概述 | 第47-48页 |
3.2.2 比表面积与孔体积 | 第48-50页 |
3.2.3 孔隙结构特征 | 第50-52页 |
3.2.4 孔隙分形特征 | 第52-54页 |
3.3 孔隙结构的压汞法表征 | 第54-57页 |
3.3.1 实验方法概述 | 第54-55页 |
3.3.2 压汞孔隙特性 | 第55-57页 |
3.4 孔裂隙结构NMR表征 | 第57-63页 |
3.4.1 NMR实验方法概述 | 第57-58页 |
3.4.2 低阶煤孔裂隙结构特征 | 第58-60页 |
3.4.3 低阶煤NMR孔隙度 | 第60-63页 |
3.5 孔裂隙结构X-CT表征 | 第63-72页 |
3.5.1 X-CT实验方法概述 | 第63-64页 |
3.5.2 低阶煤煤岩内部结构特征 | 第64-67页 |
3.5.3 低阶煤X-CT孔隙度 | 第67-69页 |
3.5.4 煤中CT矿物含量 | 第69-72页 |
第4章 低阶煤储气空间模型 | 第72-84页 |
4.1 构建孔裂隙连续分布模型 | 第72-76页 |
4.2 模型的反演与验证 | 第76-81页 |
4.3 模型的应用 | 第81-84页 |
4.3.1 模型标定孔隙度 | 第81-82页 |
4.3.2 模型标定水分 | 第82-84页 |
第5章 低阶煤储气机理研究 | 第84-96页 |
5.1 低阶煤中吸附气储集机理 | 第84-92页 |
5.1.1 吸附理论与吸附模型 | 第84-86页 |
5.1.2 适用于低阶煤的吸附理论 | 第86-92页 |
5.2 低阶煤中游离气储集机理 | 第92-96页 |
5.2.1 微观控制作用 | 第93-94页 |
5.2.2 宏观控制作用 | 第94-96页 |
第6章 低阶煤原始含气量计算模型 | 第96-118页 |
6.1 含气量的基本概念界定 | 第96-97页 |
6.2 游离气含量计算新模型建立 | 第97-104页 |
6.2.1 现有计算方法剖析 | 第97-102页 |
6.2.2 计算新模型的建立 | 第102-103页 |
6.2.3 新模型的参数选取与运算 | 第103-104页 |
6.3 原始含气量计算 | 第104-107页 |
6.4 含气性的影响因素 | 第107-118页 |
6.4.1 孔隙结构 | 第108-110页 |
6.4.2 煤级 | 第110-111页 |
6.4.3 煤岩显微组分 | 第111-113页 |
6.4.4 水分 | 第113-114页 |
6.4.5 矿物 | 第114-11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18-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4页 |
附录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