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图目录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土地规划之"利害关系人"的基本范畴 | 第14-20页 |
一、土地规划中"利害关系人"的内涵 | 第14-16页 |
(一) "利害关系人"的实体内涵 | 第15-16页 |
1. 存在合法的利益 | 第15页 |
2. 存在土地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的行为 | 第15-16页 |
3. 与土地规划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 第16页 |
(二) "利害关系人"的程序内涵——实体利害关系人向独立的程序利害关系人的拓展 | 第16页 |
二、土地规划中"利害关系人"的外延 | 第16-20页 |
(一) 土地规划中的行政相对人 | 第18页 |
(二) 土地规划中的行政相关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土地规划利害关系人之"权利"的基本范畴与实现困境 | 第20-30页 |
一、程序参与权——利害关系人在土地规划中的核心权利 | 第20-22页 |
(一) "程序参与权"作为利害关系人权利核心的依据 | 第20-21页 |
(二) "程序参与权"的基本内涵 | 第21-22页 |
1. 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 | 第21页 |
2. 利害关系人的表达权 | 第21-22页 |
3. 利害关系人的听证权 | 第22页 |
二、程序参与权的转换性权利——一系列请求权 | 第22-25页 |
(一) 程序参与权与请求权的转换关系 | 第22-23页 |
(二) 土地规划中利害关系人请求权的类型 | 第23-25页 |
1. 利害关系人之土地规划撤销请求权 | 第23-24页 |
2. 利害关系人之土地规划执行请求权 | 第24页 |
3. 利害关系人之土地规划存续请求权 | 第24页 |
4. 利害关系人之土地规划过渡与补救措施请求权 | 第24页 |
5. 利害关系人之土地规划赔偿请求权 | 第24-25页 |
三、土地规划利害关系人之权利保障机制构建的阻碍因素 | 第25-30页 |
(一) "自上而下"的传统治理体系 | 第25页 |
(二) 微弱的公众参与意识 | 第25-27页 |
(三) 土地规划理论研究的不足 | 第27页 |
(四) 参与程度的理解不深 | 第27-28页 |
(五) 制度建设上的缺失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土地规划利害关系人之程序参与权的保障 | 第30-43页 |
一、利害关系人知情权的保障——参与权实现的基础 | 第30-33页 |
(一) 利害关系人知情权的实践现状 | 第30-32页 |
(二) 利害关系人知情权的保障路径 | 第32-33页 |
二、利害关系人表达权的保障——参与主体地位的实现 | 第33-36页 |
(一) 利害关系人表达权的实践现状 | 第34页 |
(二) 利害关系人表达权实现的途径——建立多元化的表达渠道 | 第34-36页 |
(三) 利害关系人表达权实现的保证——行政机关说明理由义务的履行 | 第36页 |
三、利害关系人听证权的保障——参与权保障之核心 | 第36-43页 |
(一) 利害关系人听证权的实践现状 | 第37页 |
(二) 听证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保障 | 第37-39页 |
1. 听证参与者身份认定之一——与土地规划利害关系的密切程度 | 第38页 |
2. 听证参与者身份认定之二——利害关系人意见的重要程度 | 第38页 |
3. 听证参与者身份认定之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第38-39页 |
(三) 听证程序上的权利保障 | 第39-41页 |
1. 严格的听证程序才能保障利害关系人听证权利得以实现 | 第39-40页 |
2. 灵活的听证程序才能保障利害关系人听证权利得以实现 | 第40-41页 |
(四) 听证效力上的权利保障——保障听证权的最终实现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土地规划利害关系人之救济权的保障 | 第43-51页 |
一、土地规划行为的定性——救济权保障的前提 | 第43-46页 |
(一) 关于土地规划可诉性与否的争议焦点——传统行政行为分类视角上的土地规划属性 | 第43-45页 |
(二) 土地规划行为可诉性的突破口——确定土地规划裁决的定性 | 第45-46页 |
二、救济权行使途径的抉择——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选择 | 第46-48页 |
(一) 其他国家采行的做法 | 第47页 |
(二)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采行直接诉讼的做法 | 第47-48页 |
三、司法审查——利害关系人救济权的实现途径 | 第48-51页 |
(一) 完全的程序合法性审查 | 第48-49页 |
(二) 有限的实质裁量瑕疵审查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62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55-60页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